□本报记者张晓帆
本报实习生石凤珍
社区工作清单保留48项
近日,青岛下发《2016青岛社区工作清单》,确定2016年青岛市社区工作清单共48项。从去年开始,青岛市启动社区减负专项治理行动,从七个方面集中为社区“减负”,社区工作实施准入事项清单管理,分为法定职责工作事项、委托协助工作事项,委托协助工作事项实行“费随事转”。去年,社区承担青岛市级部门任务由118项减少为48项。
青岛市民政局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处处长徐晓林介绍,2016社区工作清单出台前,民政部门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将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到市直各部门,由各部门详细列出需要社区做的工作,并注明法律依据,“政府部门应该承担的工作,不能派给社区。”
青岛市委党校教授刘文俭认为,这个清单的内容合不合适、需不需要调整,还要听听居委会的感受,看看市民满意不满意,这需要进一步的实践,通过人民群众是否更好地生活、社区是否有序运行来进一步完善。哪些是政府该管的、哪些是需要社区自治的、哪些是需要发动社会组织、社工和社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来服务的,都要界定好,社会治理才能高效、有序。
职能部门要自念“紧箍咒”
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困扰社区已久,导致基层对职能部门“任性”安排的份外工作不得不干。这次的市直部门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实施细则规定,除上级要求在社区开展的创建考核评比活动外,其他针对社区的创建考核评比活动,均由青岛市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统一纳入和谐社区创建综合性考评,每年一次性实施,其他单位不得擅自组织对社区工作的单项考核考评。刘文俭认为,这意味着职能部门“一票否决”权力的终结。
清单出台后,不少社区两委班子并不敢大胆按清单办事。市北区一名“小巷总理”告诉记者,在他看来,“费随事转”很难落实,这是因为有很大的瓶颈——业务上的指导部门,其实就是管理部门,不带着钱和人来下任务的话,这种行政化的命令到底干还是不干呢?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说“不”,需要太大的勇气。毕竟行为要用制度来规范,否则拍脑袋的决定会屡禁不止。
徐晓林说,这是多年形成的行政惯性,要一个文件立马改掉也很难,需要一个过程,但从两年的清单制定过程看,各部门对社区的职能误读在慢慢减少。
青岛市委党校教授李光全认为,社区要真正减负,需要纳入制度管理的范畴,政府部门也应该将自身的权力清单、服务清单、责任清单,都用清单的形式制度化,要通过人大立法、政府规章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的话,上级部门在顶层设计、制度设计时,就能把权力“框死”,避免了任性派活,换个名头卷土重来。社区也要改变疲于应付的惯性思维,既然社区的角色定位是为民服务,就要避免分心。
在北京市盈科(青岛)律师事务所张倩看来,市场经济的繁荣,本质是市场交易行为的繁荣。行政管理部门、事业单位以及市场主体,只有理顺责任齐头并进,尽量避免分散管理多头管理,才能在保护市场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社会组织迎来发展契机
刘文俭建议:应该建立健全基层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将适合采用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益性、专业性、技术性服务交由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承担。
在青岛,社区居委会正在经历着从大爷大妈佩戴袖章管“婆婆妈妈事”阶段,向社区治理现代化、专业化管理阶段发展,社会组织扎根社区也逐渐成为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李沧区尤为明显。
蓝信玲是李沧区一位80后社区主任,该社区有2630户居民,其中一半以上为外来务工人员。她从去年开始就计划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来解决社区儿童的假期生活问题,“目前,社区已经接受了三个社区的专业化服务,包括社区养老、外来务工子女国学教育、礼仪培训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如果外来务工人员不能融入到社区,社区的工作就永远做不好,我们希望提供家的温暖。”
在蓝信玲看来,社会组织进驻社区,可以让双方取长补短,共同探索“在社区还可以这样做”,一方面,社区管理者“洗洗脑”——学会运用新思维及信息化手段来创新社区治理方式,另一方面,社会组织“补补脑”——丰富与社区居民打交道的经验。
今年,李沧区民政局将继续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在近日举办的2016年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需求推介会上,33个立足民需形成的政府购买项目面向青岛市及全国社会组织招标,其中包涵6个区级购买项目和27个街道级购买项目,预计购买资金将达到482万元。
李沧区民政局局长房艳说,她希望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充分调动体制内的力量和体制外的社会资源,将政府、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和志愿服务相结合,提高服务的精准度和专业化水平,共同商讨解决李沧区的社区治理问题。
新闻推荐
□记者高晓雷报道本报青岛讯记者从青岛市旅游局了解到,4月12日,青岛旅游推广联盟在青岛世园集团宣告成立,10家骨干旅游企业作为联盟成员,青岛世博园担任首届秘书长单位。据悉,10个...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