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文佳
近日,由淄博市民政局主办、淄博市殡仪馆承办的第十四届海葬活动在青岛市市南区八大峡中苑海上旅游码头举行,经过前期逝者亲属报名,共有37名逝者参加此次海葬仪式,其中来自周村的有两名。
记者从区民政局了解到,近年来公益节地的生态葬正渐渐为普通市民所接受,虽然速度很缓慢,但生态葬已经成为了一种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
将环保与“寄托”结合
记者从区民政局了解到,2015年一年共有4人选择海葬,2016年到目前为止已有2人选择海葬。区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近几年来咨询生态葬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区民政局副局长李宗斌介绍,较之于传统观念中的“入土为安”、“人过留名”,新兴的“树葬”、“海葬”等“生态葬”被大众接受的过程还很漫长。“但总体来说,人数还是在增长的。”
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和客观环境限制,公众的丧葬观念已在逐渐改变,推广新型“生态葬”的难度将会逐渐降低。李宗斌表示,实行“海葬”的逝者主要基于几种原因,一种是家人的思想开通,能够接受新的殡葬方式,另一种则是遵循先人的意愿,实行“海葬”;此外,还有一种“迫于无奈”的选择,有的家庭大部分后人已经定居外地,但是先人仍然埋葬于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拜祭先人,而不让先人的墓地无人打理,便将先人的骨灰撒向了大海。
据悉,生态葬除了海葬外,还可以通过“草坪葬”、“水葬”、“树葬”等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具有环保、节能和成本低等特点。
生态葬可抑制天价墓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生态葬是未来丧葬的新趋势。”李宗斌说。淄博市目前已落实殡葬惠民政策,采取政府奖补生态葬措施,引导鼓励群众将逝者骨灰选择树葬、花葬、海葬等生态葬,推广小型墓、骨灰堂(馆)寄存等节地葬法,积极营造绿色生态丧葬新风尚。
“生态葬好处很多,最大的好处是节约土地,不会让逝去的人和活人争地,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新举措。”李宗斌说。生态葬可以为大众提供一种全新的经济实惠的殡葬方式,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此外,生态葬对抑制天价墓地也有积极作用。
“这是一种全新、文明、环保、永久的殡葬方法和模式,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的绿色环保形象,促进全民族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李宗斌说。利用广阔的大自然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回归自然的绿色殡葬方式,满足市民“入土为安”的传统理念和愿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选择生态葬可得奖补
据悉,淄博从2015年起实行生态奖补政策,海葬补贴500元,树葬补贴1000元,以鼓励群众采用海葬、树葬、骨灰存放等生态节地葬。
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多年来鲁中地区的殡葬习俗一直有浓重的传统色彩,葬式陈旧、繁琐,其实早已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再加上传统烧香、烧纸、放鞭炮的丧葬习俗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污染,近年来,政府一直倡导生态葬。“生态葬分好多种,主要有树葬、花坛葬、草坪葬,还有一种是骨灰深埋、不留坟头。”李宗斌说。
目前我区实行骨灰盒存放的已有243人,并且以每年20%-30%的数量增长。骨灰盒存放也有节约土地,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并且成本较低,同样正在逐渐被市民所接受。
入土为安阻路生态葬
“我父亲是前几年去世的,当时墓地是8000元一平方,也考虑生态葬,我们打听了,树葬才1000多元。但父亲辛辛苦苦养我一辈子,他去世了,不能因为钱的问题而不让他老人家入土为安。老人家死后如果连一块墓地都没有,显得我很不孝顺。”张先生说。
“清明节别人都去上香、烧纸,我连个去上香烧纸的地方也没有,所以海葬我不能接受,树葬、花葬,祖先也没有一个像样的纪念碑,也不太能接受。”在公墓祭拜的王女士说。
“现在城市越来越拥挤,我也觉得生态葬绿色环保。但害怕家里亲人说我不孝,所以母亲去世后我还是花了一万多元买了块墓地将她老人家安葬。”市民白先生说。
我区一家墓地的工作人员称:“虽然绿色殡葬价位便宜,但相对来说,愿意树葬、海葬的还是少数,不少来咨询的市民先询问传统墓葬的价格,在得知没有墓穴时,或许才会考虑骨灰盒存放、树葬等方式。”
生态葬的推广存在一定的难度,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分析说,这是因为“入土为安”的传统殡葬思想仍在群众中占据主要地位,受中国几千年的土葬习俗和思想所影响,且方便拜祭纪念,因此多数市民仍认为墓葬是安置先人骨灰最好的方式。
【记者手记】:
移风易俗不简单
不能操之过急
前不久,民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提出,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使安葬活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葬之所以难推广,首先是和老百姓的思想认识有关。在“事死如事生”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国人的殡葬形式一直遵循“入土为安”的原则,去世之后一定要风光体面地下葬,否则就是“对逝者不尊重”。面对土地资源趋紧、环境压力增大的新形势,百姓大都明白推广生态葬的好处,但放弃传统的殡葬形式仍会产生对先人愧疚的心理,更担心会受到“不孝顺”的指责,这是人们不选择生态葬的主要原因。
移风易俗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推广生态葬这样一项触及国人传统丧葬习俗的工作,更应讲究规律、循序渐进,先从观念改起。引导群众逐步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以精神传承为主上来。
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提高相关服务水平,让逝者家属情有所寄、哀有所托、祭有所处,而不会产生“对不起亲人”的感觉。这样一来,生态葬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支持。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