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到上世纪80年代的小人书摊,是孩子们放学后的乐园。(资料图片)
那一年,我打开一本名叫《水浒传》的小人书,讲述的是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现在回想,应该是剧照版的,因为老版电视剧林冲的扮演者周野芒的面孔,瞬间把我拉回儿时的记忆里,然而出于对连环画根深蒂固的印象,曾经一度认为是手绘的,为什么会如此真切立体?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多年,如今想来有些好笑,不过高俅调戏林娘子的嘴脸,以及致使她自杀的悲剧着实恨得我牙根痒痒,那时我曾拍案而起,正义感爆棚!
那一年,为了抢一本传阅的连环画,和同桌闹不和,两人几天互不理睬。班上有个家境富裕的女同学,为了缓解我们的关系,特地带我们到她家去参观,打开她哥哥的书橱,上百本连环画码得整整齐齐,我和同桌两眼放光,女同学得意的眼神我至今难忘。她给我们半天时间让我们过了个瘾,读的什么忘记了,只记得我边读边想,上天怎么如此不公平,喜欢读的没有,不喜欢读的却有这么多!
那些年,读小人书都得偷偷摸摸,否则父母会劈头盖脸一顿训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如今,连环画已渐行渐远,想买几本给孩子读读已属不易,网上卖的新版本有的改为大版,不再是当年的小人书;有的重版,已失去原来的味道。
连环画又称连环图画、连环图、小人书、小书、公仔书等,追溯它的历史,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汉朝的画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画等,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广泛使用,连环画的形式由画像石、壁画向写本、图书转移,宋嘉祐八年刊刻的《列女传》是最早的多幅故事插图。
经历了明清时代的“绣像”、“全图”等,小人书也在改进中成了规模,1925年到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先后出版了四大名著连环画书,题名上有“连环图画”,这是第一次用连环图画作为正式名称,这一叫法一直使用到上世纪50年代,后改为“连环画”。但是,老百姓还是习惯称它为小人书。
说它小,因为连环画常见的形式多为64开本,早期曾有32开,后来统一为64开,再后来出版了画报性质的连环画合集,便也有了16开本。无论连环画是什么形式,从上世纪40年代到上世纪80年代,青岛的孩子对小人书有着特殊的深厚感情,童年匮乏的娱乐生活全靠图文并茂的小故事填满。
在84岁的文史专家鲁海的记忆里,《王先生》《三毛流浪记》是当年最红的明星;在74岁的画家窦世魁的记忆里,钱笑呆、赵宏本、贺友直……个个如雷贯耳,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他也走上连环画创作道路,成为一代人的偶像。采访中,才知道,原来当年的小人书摊风靡全国,几乎每个小孩都曾以几分钱的价格租小人书,坐在板凳或者干脆坐在地上如痴如醉地读中外名著,读历史人物,读神话故事。
因而,连环画勾起了孩童们临摹画画的兴趣,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画家名家,青岛书画界名家窦氏四兄弟更是无一例外。连环画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考验功底。“连环画画家就像电影导演,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构建场景,在下笔之前需要吃透故事,弄清年代背景,抓住人物特征,以及服饰、家具、建筑等等”,窦世魁如是说,相信这一点冯小刚更有体会,因为作为一代名导,他就曾是连环画训练班的成员。所以,当年从事这项工作的几乎都是一流画家,因而创造了中国连环画史上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峰。
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新的浪潮席卷而来,影视剧、动漫、动画片,将小人书市场冲出圈外。连环画主宰的儿童阅读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就连连环画重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已经没有一位专职的连环画师。当年的名家手迹,已转入收藏市场,价值迅速飙升,连环画已由娱乐转为时代的象征。
遗憾也罢,怀念也罢,但连环画确实让很多人的童年不再寒冷,那种痴迷,怕是日后很难再感受到的。
明日即是“六一”,翻开本期,我们与各行各业的青岛人,一起重温连环画里的童年时光。
新闻推荐
曼联攻击线上最为仰仗的杀器——夏马尔2016年欧洲杯法国队阵容这个夏天注定充满不眠之夜,拥有百年历史的美洲杯,巴西、乌拉圭、阿根廷谁将再续辉煌;四年漫长等待后...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