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回迁居民喜领新房钥匙。
村民缴纳医疗保险。[墨城五年换新颜]
■基础建设大项目相继落户,城市日新月异
即墨,这座现代气息与历史人文交融、商业活力与生活温度共存的历史古城,每天都以令人惊喜的速度发生着变化,宽阔的道路、秀丽的山水、漂亮的公园……就是居住多年的老住户也对自己曾经无比熟悉的城市感到处处新鲜。即墨城市建设,正在开足马力,大步向前疾驶。
2012年,山大青岛校区正式开工
2011年,总投资122亿元的35个汽车及零部件项目加快推进,扬帆船舶制造项目建成投产。东丽医疗科技、昌盛日电、河海新能源、云路非晶带材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相继开工、投产。国际博览中心、宝龙城市广场、港中旅一期投入运营,厦门建发物流、青岛国际钢材城等推进顺利。一汽商用车基地、捷能汽轮机等先进制造业龙头项目奠基开工,带动本市整车制造和动力产业实现重大突破。国家海洋科技实验室、深海基地等6个“国字号”科研创新平台和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落户即墨,“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顺利启动。
2012年,蓝色硅谷核心区协同推进,山大青岛校区正式开工,国家海洋科技实验室一期建成、二期开工,中信证券财富管理中心建成,微软云计算中心及课件研发基地、招商银行财富管理学院、哈工大青岛科技园、银基惠普科技产业园等一大批高端项目相继落户。
产芝水库调水工程开工建设,新增日供水能力5万吨。引进中石化和中石油天然气源,年设计输气规模19亿立方米,2013年将实现镇级管网全覆盖。新建7座110千伏变电站,全市日供电能力突破100万千瓦时。随着这些重大基础设施的相继开工、投运,本市将跨入与大青岛同城发展的崭新时代。
2013年,硅谷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
2013年,蓝色硅谷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基础设施配套、项目促进、社区建设齐头并进,为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总投资44亿元的一汽商用车基地完成生产布局调整,新增轻卡生产功能,引进国际最先进的焊接机器人、国内领先的冲压设备,重卡、轻卡同步生产格局基本形成,昂起了集汽车研发、制造、物流于一体的青岛汽车产业龙头。总投资38亿美元的美国摩天三五项目正式签约,规划建设室内主题游乐、演艺、购物、餐饮等服务设施320万平方米。总投资425亿元的青岛航空商务基地项目正式奠基,青岛航空公司注册落户即墨。总投资370亿元的六大市场板块同步推进,中国(即墨)国际天贸城进展顺利,即墨商都正式签约,四季青国际纺织服装城奠基开工,小商品新城建成主体,国际服装产业城正在全球招商,服装市场完成升级改造。
2014年,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奠基
2014年,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全线突破,发展规划通过国家正式批复,高端项目引进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新型社区建设齐头并进,涉蓝高端要素加快聚集,成功争创全国第五个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跨入东亚海蓝色技术平台之列,被确定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先行先试,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的引擎作用愈加突出。青岛汽车产业新城热潮涌动,一汽大众、一汽商用车、捷能汽轮机等69个重点项目集群布局,汽车公园月异日新,龙泉河景观形象初现,以乘用车和商用车为龙头、核心零部件项目为配套的千亿级“汽车产业航母”蓄势待发,一座产城融合、低碳生态、国际标准的汽车新城即将华丽呈现。
中德两国总理共同见证签约、总投资144亿元、设计年产能60万辆的一汽大众华东生产基地正式奠基。总投资44亿元的一汽商用车基地实现整车下线,新型高端卡车投放市场,掀开了本市整车生产从无到有的历史性一页。
2015年,“五大中心”功能日益完善
2015年,中国蓝谷海洋+创新要素、“国字号”“中字号”科研项目、名牌院校、涉海涉蓝精英人才等优势要素加快聚集,海洋科技研发、海洋成果孵化和交易等“五大中心”功能日益完善,全国唯一的以海洋为主要特色的科技新城雏形正在展现。创智新区两大公园、五大中心、十大企业总部和市民广场基本完工,酷特互联网工业工程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等项目集中落户,省立医院青岛医院顺利签约,山师实验学校正式启用,其他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区精彩呈现。汽车产业新城7个村庄拆迁顺利完成,聚集总投资420亿元的70个重点项目,投产和在建面积300万平方米,被确定为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际商贸城重点发展板块齐头并进,市场国际化战略深入实施,获批省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和青岛特色服务业聚集区,千亿级第六代专业市场群已具规模。
2016年,全力提升中国蓝谷引擎地位
2016年,全力提升中国蓝谷引擎地位。计划建设滨海公园,加快荆疃、新民等新型社区建设,启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山东大学附属学校和青岛十九中。统筹推进中央商务区、创新科技园、海洋科技园,加强“国字号”涉海科研教育机构和海洋研发平台引进,配套科技孵化器和人才公寓,吸引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入驻;启动海洋科技馆规划建设,推进海洋科普文化旅游,着力打造海洋科研和海洋文化引领区。
■医疗卫生“三险合一”,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步步升
2011年,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东部医疗卫生中心、中医院外科病房楼建设顺利实施,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基本完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2012年,扩大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继续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进一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扩大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自2012年8月份起,在849个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全面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同时,已完成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制定、相关数据测算等各项准备工作,在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市南医院4所公立医院全部实施药物零差率销售。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2012年将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住院结报比例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最高结报金额由10万元提高到12万元,并自2012年8月份起在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全面实行新农合门诊现场结报制度,进一步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2年,全市参合农民共结报87.3万人次,结报总金额2.63亿元。
2013年,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预计2013年全市城镇居民共结报医疗费8010人次,结报总金额2000万元,实施大病医疗救助225人次,发放救助金76万元;全市参合农民共结报医疗费273万人次,结报总金额3.6亿元。公共卫生服务和人文关怀水平提高,将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补助标准由人均25元提高到35元,并结合居民健康需求,组织实施了居民健康档案等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实施孕产妇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
2014年,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00元提高到340元,这意味着群众就医负担将进一步减轻。据了解,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共结报4.5万人次,结报总金额2654万元;参合农民共结报248万人次,结报总金额4.04亿元。本市还投资7300万元,逐步形成“3+6+N”医疗机构合理布局和均衡发展模式。
2015年,加强公办非营利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新建1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工建设市人民医院新急诊楼,增设4处急救分中心,对急救车辆、车载设备及市120调度指挥中心系统进行更新和升级改造,增强急救能力;依托镇(街道)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市镇村三级健康咨询服务网络,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健康咨询服务;实施“三险合一”医保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
本版文/图本报记者高晓飞李春燕毛增生王静
新闻推荐
62斤“黄金鲅”,一身霸气非鲅鱼 上市比往年早了半月,肉质独特适宜生吃,它属哪家“门派”专家告诉你
本报5月19日讯(记者景毅)5月18日,沙子口码头上岸了一条62斤重的黄金鲅。据了解,这条大鱼是渔民在黄海捕捞本地鲅鱼时的意外收获。近日,随着天气越来越暖和,青岛周边海域的黄金鲅开始陆续...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