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春是青岛市市立医院脊柱外科中心主任兼骨科教研室主任,他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深知农民的不易。因此他心系患者,尤其是家庭贫困的患者,在医术方面,以最小的创伤,解除病人的疾苦。另外,他还筹建了公益基金用于帮助没钱做手术的患者。“每当看到患者的病痛解除,露出开心的笑容,我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他是村里首名大学生
记者采访时,恰逢王德春在坐诊,众多慕名而来的患者正排队等候问诊。中午时分,坐诊结束,王德春这才有时间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他的从医之路。
“我在胶州西南乡的农村出生、长大,小时候挖过野菜、喂过猪,挑过担子,推过小车,干过各种农活,成就了吃苦耐劳、勤劳、朴实的性格。”王德春回忆起小时候的经历,眼睛里泛起了亮光,他说,小时候想参军,因身体原因未能如愿,报高考志愿时,当时在分不清医生和护士的情况下,懵懵懂懂地报考了医学院,当时他是村中第一个大学生。
出国深造开阔了视野
王德春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他只身去了胜利油田工作,有了和石油工人密切接触,为石油工人服务的机会,但深知医学知识的匮乏,需进一步深造、提高的重要性。
“199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我以外科学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医科大学 (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硕博连读,攻读世界著名显微外科专家、世界断指再植之父陈中伟院士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去意大利Pavia大学和美国Boston大学医学院作博士后工作,开阔了视野,锻炼了科研思路。”王德春说。
放弃好机会选择回家乡
2003年3月回国,当时王德春有在北京、上海工作的机会,但他还是选择回到家乡,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服务。当年,青岛市引进人才把王德春引进回青岛。王德喜从事脊柱外科工作10余年,在青岛脊柱外科领域首次戴头灯和放大镜进行脊柱手术并在科室内逐渐推广,他擅长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胸椎管狭窄症、脊柱骨折、脊柱肿瘤及脊柱畸形等,对脊柱外科一些高难度手术如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复位植骨融合术、脊柱侧弯矫形手术,脊柱后凸畸形的一期后路截骨矫形术等有成功的治疗经验。
“目前,我开展各类脊柱畸形矫形手术100余例,Quandrant通道下微创腰椎髓核摘除术200余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和腰椎滑脱200余例,在山东省内首先开展DLIF微创手术,已开展30余例。有关脊柱微创治疗和脊柱畸形治疗的研究,先后在全国骨科大会及今年迪拜世界脊柱外科大会上发言,受到专家一致认可。”王德春说。
医者仁心 心系患者
德艺双馨,一切为患者着想,是患者对王德春最多的评价。
“我成长在农村,非常了解农民的疾苦,用最小的创伤解除患者的疾苦,同时减少患者负担,是我的心愿。”王德春说,为让脊柱畸形患者能治得起病,专门为因脊柱畸形而需脊柱矫形手术但又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患者及家庭,设立了米兰—脊柱矫形个人冠名基金(简称米兰基金),在青岛市慈善总会备案、确认,目前已救助了8名患者。
王德春,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山东省分会骨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市骨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AOSpine会员、青岛市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青岛校友会会长。进行临床工作同时,积极进行科研探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第一位2项,第二位2项),承担市级课题1项(曾获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青岛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山东省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参编著作5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有多篇被SCI、EM等收录。
坐诊地点、时间:青岛市立医院本部院区(胶州路1号)周一上午、青岛市立医院东部院区(东海中路5号)周三上午。
新闻推荐
●5:40,起床,洗漱,早餐。●6:30,出门,提前赶赴单位,将前一天拍摄的照片导入公司选片系统,等候客户。●7:00,在公司与客户见面,对当天拍摄安排进行沟通。●7:15,准备当天摄影所需道具、为客户进行化妆。●8:...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