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西镇的名人,应该说到大喜——一个别人以为不正常、但也许人家极其快乐地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人。在那个狂乱而且生计艰难的年代,大喜没有常人的烦恼,不需要做给别人看,应当比任何正常人活得更悠然自得。
再一个是“苏联大嫚儿”,我小时候在西藏路附近见过她,长得像欧洲人,很美丽、也很干净,说话柔声柔气。据说她父亲是苏联专家,回国了;她跟着姥姥长大。
还有一个叫招财的,大约脑子略迟钝,说话有些咬舌,但人特别好,就是经不起玩笑。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卖报纸,走路速度奇快,边走边喊“卖报卖报,青岛晚报,胡说八道!”当时的报纸两毛一份,经常有熟人逗他,给他五毛钱买张报纸,他直接回答不卖,或者干脆不理,大概是不太会找钱的缘故吧。招财有招财的规矩,不过这样也提高了卖报效率。
再有一个叫“虱子包”的老太太,西镇大概我这个年龄以上的人应当认识她。她做的是卖波螺、糖稀、凉粉儿的小买卖,常在云南路理发店门前摆摊,也走街串巷。叫她“虱子包”,大概是说她比较脏的意思吧。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还在火车站见过她,有些老态,但身板还硬朗,在卖青岛旅游地图。我主动和她打招呼,还和她聊起当年她做小买卖的事。她很自豪地说:自己做了一辈子小买卖,现在还是自己养活自己。我当时内心升腾起一股肃然的敬意:一个自食其力的老人值得尊重。
西镇当年是个五方混杂、藏龙卧虎的地方。云南路、西大森曾经商业很繁荣,云南路还号称“小街里”。听老人说,马三立撂摊儿的地方除了劈柴院还有西大森,新凤霞在天成剧院唱过评剧。茂腔表演艺术家曾金凤老人听说曾经住在西镇大杂院,经常在西镇卖唱。
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收音机里播放曾金凤唱的茂腔传统名剧 《罗衫计》,包括我姥姥在内的一帮老太太很激动,听得聚精会神,怪不得茂腔又叫“拴老婆橛子”。曾金凤的唱腔很特别,声音很高亢。
小时候也见过西镇的一些饱学之士,其中一位苏老先生腿微瘸、日照人,是明末清初著名人物、进士苏京的后人。他住在团岛一个很破旧的房子里。听说也是土改流血斗争跑出来的,和我爷爷认识。小时候见过他拿了支大抓笔帮街道写标语,我爷爷说他颜体字苍劲古拙,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从那时起,我知道了字有“欧柳颜赵、苏黄米蔡”。听爷爷说,老人家很有学问,好像对中医也很有研究。他和参与过“公车上书”的日照籍翰林丁惟鲁老先生是亲戚。丁老先生80多岁的时候还能写一手精湛的颜体小楷,大概这位老先生写颜体是受他的影响吧。
新闻推荐
世界上每百位60及60岁以上老年人中就有5-7位老年性痴呆患者。据“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5年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有4600万患者,2015年新增990万新确诊病例。记者采访获悉,青岛市至2015年底,老年人口已达...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