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盖晓琴
“没事就瞅人鞋”……这是人们对亨达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泽顺的评价。对他来说,做鞋25年,鞋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比跟老婆孩子相处的时间都长,他自己就想一辈子做鞋匠,做好每一双鞋。
吃饭睡觉都在想技术
“请帮着找找这双真皮靴的接缝。”5月3日,面容淳朴的刘泽顺笑着拿着一双高靴给大家看。仔细找了一遍,大家大眼瞪小眼:看不出接缝在哪……最终在他提示下,才看到在靴子的内侧有两处接缝,痕迹几乎看不出来!这,就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皮革无缝粘接技术”。
“只有像老刘这样的‘鞋痴\’,才能把这项技术拿下来。”在亨达,员工们也常常用这个称谓来形容他。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到车间主任、技术科长、品管经理、生产厂长到如今的技术总监,25年来,对技术、对事业的痴迷,伴随着他职业生涯的每一步。
“吃饭、睡觉都带着工作。”他夫人无奈地笑。有时候丈夫吃饭时想起什么,突然放下碗筷,就去找笔和纸,睡觉时也这样,有时都躺下了,却突然从床上一跃而起。刘泽顺主导研发完成的1000多项专利申请中,不少创意就是这样琢磨出来的。
皮革无缝粘接技术是针对真皮材料越来越匮乏的现状研发的,技术核心是通过高周波无缝粘接技术,把零碎皮料进行熔接,能提高7%—8%的皮革利用率,一双高靴就能节省成本近10元,目前全国每年生产200亿双高靴,这项专利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
看似简单的技术,实则暗藏玄机,高周波技术的温度、片帮的宽度等均直接影响其效果。为了解决关键技术难点,刘泽顺上下班连轴转,不停地做粘接论证、试验。为方便工作,他干脆吃住在实验室里,一个月没回家。为提高新技术的工作效率,刘泽顺还建立了模块化、标准化的皮革无缝粘接作业体系。
在付出中享受酸甜苦辣
针对老年人日常容易滑倒、摔倒的现象,亨达专门研发了一种孝亲鞋,应用到了鞋底防滑、减震、超轻等多方面的技术。
担纲研发团队的重任之时,他就把“鞋痴”的专注全部调动了出来,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现场试制。
为追求最理想的防滑性能,他们在上百种材料中一一进行试验、筛选,选定了天然橡胶材料与添加剂的配方,酝酿出一系列创意点子:鞋底微通道的设计,使之更好地疏水;橡胶耐磨好,但比较重,从舒适角度考虑,他们选用了弹性好的EVA材料,重量是普通鞋的70%……
如何集合消费者的众多需求、各种鞋底材料的不同功能又使之不相冲突?刘泽顺从传统的“千层底”老布鞋中得到了灵感,经过600多次试验,刘泽顺研发团队为鞋底设计了8个底层,使之既防滑又减震,又轻又软又有回弹力,这双凝结着亨达企业文化精髓、工匠群体智慧和心血的“孝亲鞋”问世。
“更多地从消费者角度着想,不断地出想法出点子。”刘泽顺说,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事业,付出再多,都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能回味到各种酸甜苦辣。
带动形成人才磁场
在亨达,一连串和“创新”有关的数字,都是由刘泽顺来主导研发完成——1034项专利申请,5项发明专利研究,45项国家制鞋标准主持制定。他主导的国家发明专利皮革无缝粘接技术,每年节约皮料资金200多万元。他参与研发的应用新型热塑性弹性体材料的按摩减震鞋等27项新产品、新技术,分别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
在科学技术奖方面,他参与研发高档功能鞋及材料高效利用技术荣获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按摩透气(制鞋)技术荣获山东省轻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为团队培养强有力的人才队伍,刘泽顺也在努力着。他领军的亨达股份国家级技术中心,形成一个企业核心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磁场,主持完成了各级攻关课题235项,解决现场棘手技术难题600余项,改善提案1850项,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6820余万元。
新闻推荐
□记者薄克国报道5月15日,第26个全国助残日,青岛举行残疾人书画笔会、残疾人企业产品展览。当日,青岛举行“携手共圆宜居幸福梦”助残日活动,爱心企业和市民现场认领助残微心愿...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