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青岛新闻 > 正文

青岛第四十一中学的变迁(上) □商丘路社区 于树人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16-06-28 18:05   https://www.yybnet.net/

[历史印记]

1971年2月底,我成为刚刚开始建设的山东省青岛第四十一中学的首级初中生,所以青岛第四十一中学是我的母校。就在我提笔写写我对母校的回忆时,发现座落于新市北区汝阳路25号的山东省青岛第四十一中学并不是我的母校。也就是说现在市北区的青岛第四十一中学并不是原沧口区沧台南路2号的青岛第四十一中学迁移来的同一个学校。前后两个青岛第四十一中学,虽校名相同但两个学校没有任何关系,新青岛第四十一中学只是使用了原青岛第四十一中学于1981年改为青岛市警察学校后空出的编号而已,新青岛第四十一中学的资料上与在校教师也并不了解原青岛第四十一中学的任何情况。

那么,我的母校哪去了?电话联系青岛市教育局档案室,答复原青岛第四十一中学没有任何资料可提供,市档案馆也没查出关于原青岛第四十一中学的资料,我的母校失踪了!

为了弄清我母校的去向,及原青岛第四十一中学与现青岛第四十一中学的关系,我走访了现青岛第四十一中学,并联系上了原青岛第四十一中学即后来的青岛市人民警察学校的退休教师魏茂本老师和王志荣老师,一番采访了解后,终于弄清了新老两个青岛第四十一中学的来龙去脉,以及青岛市公安学校和青岛市人民警察学校之间的关系。所以我怀着特殊情感,有责任将前后两所青岛第四十一中学,甚至牵扯到4所学校的来龙去脉进行一个澄清,以记忆我的母校,并书写新青岛第四十一中学和青岛市人民警察学校的发展壮大。

据原青岛第四十一中学、后来的青岛市警察学校老教师魏茂本、王志荣等介绍和回忆:我们的母校山东省青岛第四十一中学搬迁前位于原青岛国棉六厂自建宿舍东大院的石灰窑旧址上,即沧台南路2号、青岛市物资局四库西侧、沧口南日岗小区胶济铁路东侧、海军航空机务学校(俗称二航校)西北角(现太原路铁路桥)处,由于青岛市火车北站的建设,现在学校及周围已全部拆迁。

学校于1971年初开始施工,1972年建成三层33间教室及15间办公室的教学楼、一幢二层教师宿舍和音乐厅、食堂等。占地12.76亩。最大规模时,第一届学生16个班(后合并成10个大班),第二届10个班,第三届6个班,共近2000名学生。

我们第一届学生是1971年2月底入校,因我们这一届学生在小学期间,延期半年毕业,共上了6年半小学,故在春季毕业进入初中,在初中又学习3年半后,恢复9月份毕业招生,故全青岛市的73届初中毕业生均延长至1974届毕业,即从小学到初中,共上了10年学(青岛市没有73届毕业生)。开学时学校正在建设中,所以暂借保和路下街处的青岛工人俱乐部后面的沧口区干部职工业余学校的教室和振华路52号大院内的民办学校教室两处分别上课(每处8班)。学校于1972年初建成,我们于1972年3月1日开始正式进入新校。因学校是建在原石灰窑旧址上,校园地面粉尘暴的非常严重,所以学校发动全校学生自带水桶、脸盆等用具,到学校西侧铁路边上的海里挖海泥,蚂蚁搬家似的运到校园,与原白色土混合、结板、压实而建起了校园和篮球场。并且将所有劳动课,用在了学校的后期建设及卫生收拾工作中,那时没有农民工、终点工、临时工,全靠我们这些孩子干,校园的树都是我们从娄山后烟墩山上挖来移植的。就这样经过我们这届学生的努力,到1972年8月招收第2届学生时,学校已步入正规教学秩序中。但是,当时学校刚建,学校的硬软件条件均不是很好,缺乏教育资源和体育器材,老师都是从各中学抽调,加上部分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甚至还有资质较弱的农民教师来执教(当时政治学名叫“掺沙子、和稀泥”),加上受我国“交白卷英雄”的冲击,使我们这一届学生自嘲为:“沧口区是青岛市教学最差的区,而青岛第四十一中学又是沧口区最差的学校之一”。

1974年9月,学校开办了高中,当年招收共四个班,直到1980年。

1975年,由魏茂本老师带领的篮球队取得了沧口区中学生篮球比赛第一名,青岛市中学生篮球比赛第三名。中央一台的播音员王宁曾在学校就读。

刘建和老师创的青岛市100米跑的纪录一直保持到被他教的学生曹永和打破,并保持多年。

1980年,根据国务院要加强法制建设的精神,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都要成立人民警察学校,必须拿出一所中学无偿给公安局办校的指示,青岛市教育局选出青岛第二十七中学和青岛第四十一中学给市公安局办青岛市警察学校,后经市公安局考察,认为青岛第四十一中学地处偏远、僻静之处(那时四流中支路不通公交车,离最近的国棉九厂公交车站约1.5公里),适合办警校,所以1981年青岛第四十一中学停止招收学生,在校的全部学生分流至青岛第二十二中学和青岛第三十一中学,学校于1981年10月正式改为青岛市警察学校,从此青岛第四十一中学编制撤消。

应值得书写的是:1975年12月29日下午,学校在一墙之隔的海军航空机务学校(二航校)大礼堂举行新年文艺汇演,15时许,有一初三学生到礼堂附近的水库中滑冰,将冰压碎掉入冰窟中,同时掉入水中的还有囯棉九厂子弟小学的一名四年级的学生,情况十分危急,正在会场外值勤的于承荣老师、李新民老师立即赶到现场,连衣服、鞋子都没有顾得脱就跳入水中救人。他们先将四年级小学生救上岸,又几次往冰面上托举初三学生,但都未成功。这时冰窟窿在不断扩大。随后赶来的人先将李新民老师和学生救了上来,而于承荣老师因棉衣浸水、身负过重而体力耗尽,沉入水中。众人将他从水底捞上来后,立即送往医院,经多方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25岁。于承荣老师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青岛市委授予“模范教师”称号。1976年11月15日,山东省民政局以(76)鲁民字第88号文件,授予于承荣“革命烈士”称号。

这一事件对学校影响深远,学校以此英雄事迹为契机,进行爱国英雄主义教育,使学校面貌步入新台阶。

作者简介

于树人,1957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75年参加工作,我国首届电大机械专业毕业生,工程师。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青岛市市北区作家协会会员。多年来有多篇技术论文在《油气加工》、《石油炼制与化工》、《中国设备管理》、《炼油设计》等刊物上发表。独立编写过多套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及ISO的标准。主编的《洪源的戎马人生》一书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有多篇作品被中国文联等出版社出版的《夏夜的星空》、《秋天的情怀》、《健康与养生》、《记忆中的市北(第四、五辑)》、蓝月亮文丛《梦在蓝天——青岛当代作家美文精选》、《李沧记忆丛书》等书收录。

此文章被青岛市市北区历史文化丛书《记忆中的市北》第四辑收录。

新闻推荐

带头清“死角”,累晕好几次 商城路社区居民王庆典入党30年扎根社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热心老党员王庆典。带头参加清扫行动、撰写时政常识发放给社区党员……今年74岁、家住商城路社区的王庆典是社区里的热心人,入党已有30年的他扎根在社区里,总是积极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新闻:
交运健儿展风采2016-06-28 23:52
猜你喜欢:
评论:(青岛第四十一中学的变迁(上) □商丘路社区 于树人)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