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铺装采用了栈桥翻修时废弃的旧花岗岩板材。
▲临淮关路综合整治工程正在施工中。本报6月13日讯(记者肖玲玲)近日,地处八大关区域的临淮关路改造正在抓紧推进。据悉,改造后的临淮关路未设置市政排水管线,而是引入“海绵城市”元素,利用“渗、滞、蓄、净、用、排”建设理念,实现雨水的自然收集、散排,这在全市道路整治中尚属首例。“开始就是单纯的道路改造,基于青岛是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我们便在改造中融入了‘海绵元素\’。”6月13日,市南区城市管理局市政科负责人梁舰介绍。目前,该工程还在建设当中,预计本月17日完工。据介绍,临淮关路综合整治工程西起宁武关路,东至黄海路,道路全长340米,宽5.5米。道路整治前存在网裂、碎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车辆正常通行。今年,市南区将该道路列入养护维修范围,同时结合道路周边条件,引入海绵元素进行试点整治。
6月13日,记者沿该路段走访发现,临淮关路路面干净清新,四周环境依旧,吸引了不少新人在此驻足拍摄婚照,继续前行,会看到道路两旁鹅卵石铺的“小道”。
据翔远工程设计院二所所长唐小亮介绍,这是渗水井,“渗”“滞”在该工程中的主要体现就是渗水井、下凹式绿地以及不设置市政排水管网等方面的建设。该工程设置了六七处渗水井,目前已建成6处,雨水进入到渗水井内,雨过天晴后,收集的雨水通过渗水井四周的空隙下渗入地,达到“雨天收集水,晴天释放水”的目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设置市政排水管网,利用自然收集、散排,使雨水尽量通过自然的方式,经过下渗入地,重新回归自然。
梁舰称,两个人工湖所在位置基本是临淮关路的最低处,与道路两端呈“V”形结构,就在这最低的道路上设置一条截水沟,雨水通过道路截留、收集、净化入湖。在自然水净化方面,首先对道路南北两侧现状景观湖泊进行清淤,湖底铺设块石,在湖内种植睡莲等水生植物,并放养观赏鱼。再就是雨水收集,经过净化进入湖泊,如果湖泊内水量过大,可经过泄水管道进入大海。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大的自然的水循环系统。湖水充裕期,还可以利用湖水浇灌周边其它植物,达到雨水的再利用。
“排”是海绵城市元素中的最后一种途径。该工程不设置市政雨水管网系统,雨水量过大时,可通过雨水收集入湖,再经过泄水管道进入大海,防止内涝产生。
■亮点利用栈桥废弃板材铺路
值得一提的是,该路段并不像其他道路一样全部采用沥青混凝土铺装,车行道两侧80cm左右的范围内,用的是花岗岩板材,“道路两旁龙柏茂密,为了不对它们造成伤害,机械无法进行摊铺、碾压。”梁舰表示,所以他们采用了铺装花岗岩板材的方式。而这些板材也大有来头——青岛栈桥翻修拆下来的废弃旧花岗岩板材。
“紫荆关路以西主要使用较完整的板材进行铺装,而紫荆关路以东由于大块板材数量有限,主要采用相对零碎的板材边角料打磨成不规则形状进行铺装,呈现出与西侧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梁舰表示,利用废弃板材这一处理方式不仅降低了工程成本,还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且栈桥是青岛的标志性建筑,铺装后也非常美观。”
本报记者肖玲玲
■背景青岛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今年,青岛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4月初,青岛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青岛市将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75%的雨水就地消纳利用目标。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5%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同时,青岛市还将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本报记者肖玲玲
新闻推荐
本报6月13日讯(记者朱薪雨通讯员杨琳)岛城市民中,谁最值得被评为“十大孝星”?目前,青岛市老龄委在全市范围开展2016年度孝亲敬老先进典型人物推选活动,欢迎来信、来电推荐候选人。...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