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6月12日讯(记者刘雪莲)从2008年以来,浒苔已连续8年光顾青岛海域。这段时间,相关各方对于浒苔也有了更多研究。11日上午,来自国内10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40余位专家汇聚青岛,围绕2016年黄海绿潮最新调查和研究进展进行交流和研讨,连续多年暴发的黄海绿潮有望得到有效防控。
2007年6月,我国南黄海局部海域首次观察到大型绿藻形成的绿潮现象,但绿潮规模不大,影响区域较小,沿海地区共处理绿藻约6000吨。2008年,黄海海域再次爆发大面积绿潮,大量漂浮绿藻聚集在青岛沿岸一线,绿藻优势种为浒苔,于是,青岛市政府开始组织一年一次的“打浒”行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2016年,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启动了鳌山科技创新专项“近海生态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控策略”项目,成立了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松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于志刚教授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研究员为组长的,多学科交叉的“健康海洋”专家组,组织海洋生态与环境、海洋生物、生物技术和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等功能实验室,山东、江苏两省10家科研院所和高校专家联合开展研究工作。
中科院海洋所所长孙松研究员介绍,在分析历年观测资料和研究成果基础上,项目组初步形成了黄海绿潮的应对行动计划,将不同单位、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进行有效组织和分工,相互配合。先期进行浒苔来源的追踪监测,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控、科考船现场调查等多种手段相互认证,综合科学考察进行综合调查与现场研究,对浒苔的发生、发展、生长、繁殖、分布和漂浮路径以及成灾过程进行全程研究,提出了“提早打捞,防控靠前”的技术方案。团队成员在浒苔发生前期进行打捞实验,并在地方政府和各单位支持配合下,通过多种技术手段验证其可行性。
4月中旬以来,针对南黄海的浒苔绿潮,通过现场调查、遥感分析和无人机观测,对绿潮动态发展情况进行了跟踪监测,发出绿潮动态遥感评估结果18期,对南黄海绿潮的发展态势进行了有效跟踪。同时,中科院海洋所“科学三号”科考船船与渔船配合开展实地调查,及时获取南黄海海域漂浮绿藻分布状况第一手资料,验证了遥感分析结果,准确把握了绿潮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过程。5月下旬,根据黄海绿潮发展态势,青岛海大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海状元”号打捞船在苏北浅滩北侧实施了绿藻打捞作业,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派出两艘渔船配合打捞行动。
根据现场遥感分析资料和调查结果,2016年度的绿潮主要优势种仍是浒苔,与往年情况一致。浒苔前期打捞的最佳窗口期只有2个星期左右的时间。
孙松表示,今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对黄海绿潮实施提前防控、前置打捞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前提是沿岸各地需要统一协调、紧密配合,如果各方能够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黄海绿潮有望得到有效控制。
新闻推荐
德国北威州岛城“抛绣球” 投资论坛在青举行,推介物流行业投资机会
本报6月13日讯(记者付晓晓)13日下午,主题为“数字化时代的物流行业——中国企业在北威州的商机”的投资论坛在青岛海尔洲际酒店举办。北威州属投资促进机构北威州投资促进署和莱茵诺伊斯共同...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