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6月7日讯(记者刘雪莲)7日上午,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青岛大学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学军获2015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各获奖金50万元。今年新推出的科技创业和团队创新奖成为亮点。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出席会议并为最高奖获得者颁奖,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出席会议并讲话。
2015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共计155项。其中,最高奖2人,自然奖10项,发明奖15项,进步奖119项,合作奖9人。与去年相比,总奖项增加4项。其中,最高奖增加1人,自然奖减少一项,发明奖减少3项,进步奖持平,合作奖增加7人。技术发明奖的一等奖出现空缺。
2015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颁给两人,分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学军。从2008年2月1日开始实施《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以来,青岛一共有13人获此殊荣,每人获得50万元的奖励。
为鼓励科技创业、鼓励团队协作公关,青岛市今年的科学技术奖新推科技创业奖和团队创新奖,并实行不同的申报条件,而这也成为今年科技奖的一大亮点。
科技创业一等奖获得者吴国盛,是2013年从美国硅谷回国创业的留学生,获本市首支天使投资基金支持,实现了“拎包入住、零元创业”的梦想;“海尔创客”的“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在家用电器上的应用”项目,获科技创业二等奖。有超过50%的科技创业奖项目获得过本市天使投资基金支持。
而团队创新奖也有较高层次。摘得此奖项的新希望六和、青啤和海信三个团队,拥有国家、省科技奖励的成果13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近20项,获发明专利38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近200篇。
此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出现在获奖名单中,据统计,本年度获奖项目完成人中,40岁以下占比58%;自然科学奖申报人中,35岁以下占比50%。
海洋成果获奖数量依然极具优势,并且增幅较大。28项涉海项目获奖,同比增长133%,覆盖海洋科学基础研究、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能源和海洋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
今年获奖项目整体质量较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大幅提升,授权发明专利总量784项,同比增长103%。高水平论文大幅增长,其中医疗卫生领域获奖项目发表SCI、EI等论文数量较上年增长48%。
下一步,青岛市将根据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要求,继续加大科技奖励改革力度,结合青岛国家首批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城市工作,逐步建立起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登记、交易、奖励推荐等全链条管理体系。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评估师的作用,做好成果评估和价值发现,挖掘出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促进转移转化,全面提升科技奖励工作质量。
今年他俩各获得50万元奖励
吴立新让海洋“透明”起来,他有贡献
这些年来他们荣获50万元奖励
1966年出生的吴立新,只有50岁,绝对属于青岛科技最高奖获得者中的少壮派。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国际CLIVAR太平洋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这些只是吴立新众多头衔中的一部分。
吴立新院士在大洋环流的基本理论,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年代际变化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主要成果包括:发现了20世纪全球大洋副热带西边界流区“热斑”现象,推动了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洋西边界流区多学科交叉研究;建立以“部分耦合”为核心的耦合模式动理论实验体系,解决了在气候模式中如何从动力学上分辨出局地与远程海-气耦合过程和海洋动力过程在气候变化中作用的瓶颈问题;开拓了利用Argo国际大计划来研究全球深海大洋混合低频变异的新路径,在国际上将深海混合研究推向了全球尺度和季节以上的时变尺度,为发展全球海洋环流模式混合参数化方案,提高深海环境变化预测能力奠定了重要的观测研究支撑。
看起来是不是特别深奥?让我们来看一看吴立新的“透明海洋”计划。
2013年吴立新提出了“透明海洋”计划,主要针对西太平洋-中国海-印度洋核心战略海区,以中国自主海洋卫星、定点智能潜标、智能浮标、水下滑翔机、水下机器人等为主要观测手段,构建从海底到海面的立体综合透明观测系统。“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实现海洋状态透明、过程透明、变化透明,为国防安全和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提供科技支撑。”吴立新这样概括该计划的意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但要想利用好海洋,那得先摸透海洋的脾气,让神秘的海洋在我们面前变得“透明”起来,吴院士一直在做这一工作。
吴立新(资料图片)
尹学军地铁减震不扰民,他有功劳
地铁从居民楼下过,但是楼上居民却试不着震动,这可能吗?可能!防震技术做到位就可以。
1962年出生的尹学军,985年公派留学德国,取得博士学位,1998年归国创立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尹学军回国18年,主要做的工作就是“减震”。在工业工程振动控制领域,尹学军针对大型装备基础振动要求严和振动传播远的难题,主持了大型工业装备振动控制技术研究,建立了振动控制系统整体分析和试验技术,创建了大型冲击装备振动响应预测技术,发明了高承载、高性能、抗冲击振动控制装置,形成了成套技术,该项成果2014年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广泛应用服务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核电站、高端装备制造(数千台套)等领域,有力地保障了我国大飞机、核电站等重大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助推了我国工业装备的现代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
尹学军的“减震”技术,已在上海、北京、广州等20多个城市地铁投入使用,已运营里程累计已达130公里,真正做到地铁从居民楼下过而不扰民,所有应用地段无一发生振动扰民投诉,避免了大量的线路改线、拆迁费用。青岛的所有地铁线路建设,也都用上了尹学军的技术。
在建筑桥梁领域,研制成功了高性能三维弹性隔振装置、参数可调TMD装置,并成功应用于国家大剧院、上海世博会文化中心、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杭州湾大桥观光塔、崇启大桥等数十项重大复杂工程。
青岛从2008年2月1日开始实施《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根据这一办法,市政府设立市科学技术奖,每年度评审一次。分为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市自然科学奖、市技术发明奖、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和青岛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其中,市科学技术最高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根据规定,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奖金为人民币50万元;市自然科学奖、市技术发明奖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金分别为8万元、4万元和2万元人民币。
设立科学技术奖以来,本市已有13人获得50万大奖。
2009年:本市首评该奖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雷霁霖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圣常院士获得2008年度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2010年:中科院海洋所著名海洋生物学家刘瑞玉院士、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洪博士获得2009年度青岛市科技最高奖。
2011年:2010年度空缺。
201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局一所研究员袁业立,青岛科技大学教授韩方煜,获得2011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赵法箴,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大学复杂性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嗣瀛,获得2012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201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麦康森,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橡胶与轮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袁仲雪,获得2013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201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守仪,获得2014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201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学军获2015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本报记者刘雪莲
新闻推荐
本报6月8日讯(记者郝园园)记者8日获悉,2016“崂山论道”将于6月12日在千年古道观青岛崂山太清宫举行。期间,将会举行祈福音乐会、崂山道家书画院揭牌仪式等活动。2016“崂山论道”,旨在...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