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正、杜秀梅夫妇。在西吴社区靠近镇江北路的一条小巷里,有一家“市北区活了的包子店”,光看名字,就已经勾起了人的好奇心了,再说起店里的老板,人们更想去品尝一下她的手艺了。“我曾经在青岛多家大型酒店当过面点主管,获得过特二级面点证。”6月3日,包子店主杜秀梅告诉记者。
决心做活传统美食
6月3日,记者来到杜秀梅开的包子店里,正值下午不忙的时候,她趁空包起了粽子。一位姓吴的女士专门坐公交车从通榆路附近来店里买粽子。“以前我就在这附近住,每天接送孩子上学都是吃她家的包子,这不,端午节了,想从她这里买点粽子回去煮煮,她家做的,吃着放心。”在一旁等待的吴女士说道。
听到顾客的肯定,今年49岁的杜秀梅乐开了花,同时,内心的责任感也更加强烈。2011年11月,她与老公吴元正决定辞职开包子店,关于起店名,俩人考虑了很久。原本都是从事餐饮行业的两口,对青岛传统美食文化有着近乎执着的热爱,而且作为地地道道的青岛人,他俩还对儿时的味道念念不忘。以前在单位,杜秀梅的同事就称赞她包子做得地道,常开玩笑说要是能开一家包子店,让更多人吃到正宗的青岛大包就好了。
一句玩笑话,没成想后来实现了。杜秀梅打心里对家乡传统美食十分热爱,当下,青岛大包的名气的确受到很大的影响,她与老公开包子店,就想通过自己的手艺,让青岛大包再次火一把。“把包子做活、做火嘛,就叫‘活了的包子店\’吧。”俩人一拍即合,走上了创业之路。
包子追求原汁原味
杜秀梅与老公吴元正在买菜、调馅、蒸笼等程序上相互分工,夫妻俩合作忙得不亦乐乎。虽然没做过生意,但是两口子深知诚信经营的重要性。食材都是新鲜的,不用味精、大料等,保证包子的原汁原味,营养、健康。后来,店里经营项目又增加了面包、蛋糕等糕点,杜秀梅都是坚持传统做法,用鸡蛋、面粉、糖、奶油,不用香精与香粉,让居民吃到记忆中的老面包。
“做餐饮是一个良心活,在店里做包子,我就跟在家做一样,把每天来买包子的人当成自己的家人。”杜秀梅说。她每看到来吃饭的人,就想到自己在外打拼的儿子。今年25岁的小伙,因为工作繁忙,饭菜基本都在外面解决,杜秀梅就想,自己做卫生、美味的包子,让很多和她儿子一样拼搏的人都能吃上放心饭。
包子店早上不营业,只在中午和晚上经营。而且时间长了,每天销售的量杜秀梅大致心里都有数,个别情况下,会有剩余。但是,当顾客想买时,她都会及时告知对方这是什么时间做的,让对方在选择时有知情权。
前段时间,她买了人们常吃的扫帚苗野菜,第一次尝试这种馅料的包子,蒸好一笼后,她没有着急对外出售,而是自己先尝一下,一是鉴别一下味道是否好吃,再就是当别人购买时,她好给对方讲清楚包子的味道。
正宗美味引来“粉丝”
虽然杜秀梅的包子店不在主干道边上,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店面名气的提升与扩散。“开了这么些年,回头客特别多,没有一个人说包子不好吃的。”杜秀梅骄傲地说。
西吴社区一名居民一年360多天几乎天天过来给家里老人买包子,还有很多上下学的小朋友,只要路过这里,都会嚷着买上几个尝尝。诸如此类的忠实顾客的例子还有很多,杜秀梅说,能得到认可,她很高兴,同时,更多的是责任感的提升。“大家这么信任我,我一定要继续努力,做出更好吃的包子。”她承诺道。
文/图本报记者张海玉
[创业故事]
新闻推荐
韩学渊出席2016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中国财富市场的分布与走势如何?”“互联网浪潮对财富管理行业带来哪些变化?”“您对我们的资产配置有什么建议?”……近日,诺远控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