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青岛新闻 > 正文

看,浴场过往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16-06-07 00:04   https://www.yybnet.net/

6月1日,第一海水浴场正式开放。天气微凉,“下饺子”的场面并未出现,但对洗海澡情有独钟的市民早已按捺不住,下水小试深浅了。当海浴成为一种休闲度假方式进入百姓生活时,青岛这座海滨城市的名声就已响彻国内外,在疗养区记录里,在名人游记文章里,在建筑风貌记载里,无不充斥了海水浴场的种种经历,似乎到青岛,如果不去浴场看看,是一大缺憾。本期,记者在碧海蓝天下,坐在柔软的沙滩上,细细打捞关于浴场,关于青岛进程的历史过往,静静感受名人笔下的青岛之美……

成立之初,海水浴场地广人稀

夏天是青岛的黄金时代。

汇泉是夏天青岛的黄金地带。

在汇泉,有海滨公园,有中山公园,有海水浴场,有体育场,有跑马场,就是在平时,这已是一个游散娱乐的黄金地带,一到夏天,更成为一般人不能一日不到的消夏胜地了。汇泉,夏天的汇泉,吸引人最大的地方,便是海水浴场。——芮麟

6月4日,坐在了汇泉浴场也就是现在人们统称一浴的沙滩上,虽然温度不高,但仍有不少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天气并不晴朗,但雾气不大,城区里的红瓦绿树显得颜色浓郁清亮,汽车在蜿蜒的道路上奔驰,似乎在山坡的半空中飞行。

浴场,成为现代人们休闲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在青岛。那么,百余年前呢?

脚下的沙滩穿越时空,恍惚间,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片的渔网。忙碌的渔家女们编织着生活,而海上的木船里满载着鱼虾,这些都是会前村村民们赖以生存的资本。靠海吃海,是老青岛人奉行的祖训。洗浴这个词并不流行,天热了,下水洗海澡是他们通用的语言。日子过得清苦,但也算平静。碧海蓝天,有绿树,但尚未有红瓦。在今天看来漂亮的红瓦其实当年是带着血泪过往的。

1897年,侵略者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赶走了驻防的章高元,总兵衙门上的清旗被强行摘下。跟随旗帜倒塌的,还有青岛村、会前村等村民们世代生活了多年的家乡,祖屋在哭喊声中消亡。德国侵占青岛是带着野心的。看到了这所良港的前途,准备在贸易上与香港抗衡。于是,一方面修建炮台等防御措施,一方面修建德式建筑,力争将这片乡镇变成国际化大都市。当他们看到会前村们晒渔网的500米沙滩后,决定大力发展旅游业,这处海湾,他们将其命名为维多利亚海湾(又称克拉拉湾),而在金发碧眼的德国人到来之前,这里名为会前、会全等,后来统称汇泉湾。

“青岛所拥有的,首先是山岗、树林和大海,在家乡,如果想要疗养的话,我们只能作出这样的选择:到山地还是到海边去?而青岛则是二者兼备的。”(《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托尔斯滕·华纳著)气候舒适,风景宜人,于是海滨避暑胜地的规划正式开启。

最初的海水浴场是“戴着有色眼镜”的,“德占初期,礁石以西是中国人游泳区,礁石以东是德国人游泳区,到日本侵占时期才解禁”,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说,偌大的浴场内往往只有几名洋人在嬉戏。而据《胶澳发展备忘录》记载1902年全年浴客仅有30人,1903年126人。1904年,海滨旅馆(现青岛城市建设集团办公楼)建成,这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化假日型旅馆。旅馆吸引了来自上海、天津、香港、北京等各地的游客500人,当年7月正式营业,当月客满,并谢绝了72个人的入住申请。舒适的环境和宜人的风光,让青岛海水浴场声名鹊起,许多外国家庭都把青岛列为定期休养地,美国教会还为他们的教士设立了疗养院。

锦上添花,设施齐全热闹非凡

在会全岬之西,浴场有官设板房数十间,供浴客租用,私建置屋数亦称是。有音乐亭二,普德人之海军乐队,恒于暑际更番奏乐并教授游泳。每夏自津沪各埠来此避暑之旅客数在千五百以上,十七年增至三千以上,每年八月举行祭海会,昼则赛泳,夜放焰火,以助游兴”。——《胶澳志》

尽管名声日隆,但此时的海水浴场还称不上是避暑胜地,来青岛的旅客人数,1907年为425人,1908年575人,而到了1909年,甚至有些减少,仅为537人,这在当时动辄1000人以上的旅游城市中,成绩平平。加上青岛远离交通要道,犹如被遗忘的世外桃源,风光不错,但人烟稀少。

那么,汇泉海水浴场是怎么发展起来的?除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后天的设施建设也为浴场锦上添花。

首先增添的是更衣室。早在1902年夏浴场迎接首批外地旅客时,汇泉海滩上就搭建起近30座更衣室。第二年,更多的游客到来,更衣室增加到了62个。之后每年增加。到了上世纪30年代,人口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激增,不仅游客,城市里的居民也把海浴作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市政当局加大投入,开辟场地,更多更衣室林立,“增设浴用器械,有跳台、浮台、舢板、救生圈等物,设备至为完全,附近开设有咖啡店、酒吧间、跳舞场以及临时旅社、微高尔夫球场等,专供浴客娱乐之需”,(《青岛风光》,骆金铭著)。

在鲁海先生的记忆里,当年的更衣室建设得非常漂亮,犹如童话世界。而《青岛新民报》就将自建的更衣室利用了起来,“夏天时,报纸上每天在一角上印一个‘更衣证\’,剪下来可以免费更衣”,鲁海先生说。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更衣室,又能促销报纸,可谓两全其美。

今年又是奥运年,高台跳水将是中国夺金的重头项目。而早在80年前,青岛就在汇泉浴场设立了供游人练习的跳台和浮台。一跃入水,浪花翻滚,乐趣无限。然而,跳台之上,曾经留下血泪记忆。“跳台是木制的,用锚固定在海水中,满潮时距离岸边约100米,有三个跳板,两侧两个一米板,中间一个三米板”,鲁海说,当年,跳台是检验人们游泳水平的标志,但是,退潮时,谁也没有想到,会有风险,“我有位朋友,姓韩,家住平度路,记得大约在一九五几年,他刚新婚一个多月,一次到浴场游泳,从三米台上跳下,谁知退潮后海水太浅,浮力不够,他一头扎进了沙滩里,颈椎受伤导致半身不遂,下半身终生瘫痪。他有一位漂亮的妻子,都以为会离他而去,没想到他妻子照顾了他一辈子,这件事非常感人”。之后,跳台撤销,不知道是否因为惨剧的发生。

海浪浮浮沉沉,犹如过往的岁月,有泪水,也有欢笑。

浴场曾经设有两处音乐亭,是德国海军乐队的演奏场,夏夜,浴场上照样人声鼎沸,动听的音乐伴随着啤酒碰杯声,一幅生歌场面。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更是人声鼎沸,“有游泳、划船比赛,还用舢板装着花苹果、伏苹果乃至西瓜在海上扔下,浴客可以自由抢食”,场面不可谓不热闹。不过,似乎胡适不喜欢,他在1930年8月9日的日记中回忆,“晚上是青岛的海滨大会,我同春舫一家去看。有各种爆仗烟火,无甚可观,而人山人海,民众来者真不少”。

开放之地,暴露与保守并存

这是头一次在青岛过夏。一点不吹,咱算是开了眼。可是,只能说开眼;没有别的好处。就拿海水浴说吧,咱在海边上亲眼看见了洋光眼子!可是咱自家不敢露一手儿……咱只能穿着夏布大衫,远远地瞧着;偶尔遇上个异教卫道的人,相对微笑点首,叹风化之不良;其实他也跟我一样,不敢下水。海水浴没了咱的事。——老舍《青岛与我》

1935年,老舍撰写心声。青岛的夏天,海水浴场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浴客,正如闻一多所说,来自“十方”,但老舍绝少前去,胡絜青说,金口二路隔海水浴场很近,好多朋友在他家里换浴衣,但老舍不去。可要知道,在来青岛之前的1924年到1929年,老舍曾在英国等工作过,一个留过洋的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未免有些滑稽。这也足以说明,青岛的开放程度有多高。

随着青岛城市的开放,中国的传统习俗逐渐被打破,到了上世纪30年代,浴场里的中国女性逐渐多了起来。芮麟在《神州游记》中这样描述:“女士们带着红色绿色的软质浴帽,穿上各式各样、鲜艳夺目的泳衣,无论是美是丑,是轻盈还是笨拙,是健美还是臃肿,都任其身体暴露在阳光下。”“当你坐在沙滩上,向你的前后左右一望,一座座圆圆的伞影,在伞影下面,横列着一条条白白的玉腿。”芮麟写的场景是现实,但不见得是当时青岛人的真实写照。

“我七八岁的时候,约着邻居家的小姑娘去游泳,人家母亲当即拒绝,说洗海澡都是光着的,不准去!”鲁海幼时的遭遇说明,到了上世纪30年代末,中国人还认为那里是不雅之地。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女性不去游泳,“我母亲是传统的小脚妇女,白天不好意思,但晚上会去游泳,我家当年住在郯城路,离第六海水浴场很近,一到晚上,她就会换上纯毛的游泳衣,下海洗澡”。可能现在很难想象,纯毛泳衣是个什么概念?据鲁海说,衣服上有袖子,几乎到了胳膊肘,下有裤腿,快到膝盖处,外面还有裙摆,用毛料质地,是为了防止下水以后身体的各个部位凸显,这种装扮无异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斯琴高娃,倘若现在到海边,非得引来一片惊诧目光。而当年,引起注目的是现在已司空见惯的比基尼。那一年已是1979年,“有一个外国姑娘穿着三点式的比基尼泳装,结果在一浴一亮相,就被围上了,里三层外三层,里面的看个新鲜,外面的不知道里面发生什么,也过来凑热闹”,被人群围得寸步难行,姑娘干脆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幸亏工作人员赶来,把姑娘“救”了出去。不过,这里毕竟是可以公然开放之地。所以浴场上也多一些看客,“即使不下水,单是来看看也很够味的了,所以有许多人是只来看看的,虽然穿着游泳衣,实际却并不下水”。

新闻推荐

林明贵:让青岛成为有智慧的城市

林明贵坚持“创新改变世界,科技点亮希望”。与林明贵聊天,总有一种大道至简的感觉:繁琐的企业管理流程,他用一套系统解决;令人发愁的网络难题,他从根部解决;一份行业计划书,他一针见血指出...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看,浴场过往)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