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安
新建的下凹式绿地可过滤雨水、渗水井可引流雨水入湖灌溉树木、三湖联动实现雨水自然大循环……青岛市市南区率先在八大关风景区临淮关路的改造中,引用“海绵城市”元素,将渗、滞、蓄、净、用、排理念充分融入到道路的建设中,打造出青岛首条“海绵路”。“这是下凹式绿地,整个临淮关路上一共有6处,大约每隔50米有一个,可以对杂质、树叶、泥土、油污等起到有效的过滤作用。”青岛翔远市政设计院二所所长唐小亮向记者介绍。(6月17日《经济日报》)
城市的“逢雨必涝”已成为困扰百姓生活和城市运行的大问题。数据显示,从2011到2014年,我国超过360个城市遭遇内涝,其中六分之一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小时,淹水深度超过半米,一些城市甚至发生了造成伤亡的严重内涝。
目前全国形成一股海绵城市建设热潮。然而,真正建设好海绵城市并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海绵城市建设要避免急于求成心理,不要再片面追求高楼大厦,而要注重城市管理的精细化、人性化。结合国内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海绵城市的创建不应该仅仅考虑规划雨水的利用,还应该从城市开发模式的视角予以创新,改变以往粗放的开发方式和高速扩张的空间发展模式。
建设海绵城市是一个多部门合作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一方面,要加强规划引导管控。海绵城市的规划重点应深入分析现状,清晰规划建设思路,将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贯穿于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规划全过程,并转化为具体管控指标,严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纳污“三条红线”。另一方面,要创新城市投融资模式。海绵城市建设投资量巨大,在资金问题上,除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持,还要引入社会资本。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是要不断提升城市雨水综合消化能力。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秉持“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的理念,这使得城市的排水管网,随暴雨强度而不断扩建和反复加“粗”。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应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思维,强化“源头分散”和“慢排缓释”,让城市变得更加富有“弹性”和“免疫力”,以确保城市真正在涝时能吸水,在旱时能吐水。这就需要我们建设“海绵城市”时,要强化顶层设计,科学统筹安排城市的水源、规模和生态布局,保护好现有的河流、湖泊、沟渠等“海绵体”,尽可能地避免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路面过度水泥和硬化,因地制宜地建设下沉式绿地、公园、草沟、水景设施等,积极拓展新的“海绵体”,从而让水在自然和城市间得以正常流动和循环。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晓帆社区经费怎么花居民说了算“广场应该安装一些休闲椅,方便大家休息”“社区老年人文化生活少,能不能安排些老人喜欢的戏剧和够级比赛?”……近日,在李沧区楼山街道刘家社...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