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薄克国
痴迷焊接练绝技
虽然年仅31岁,张合礼却已是资深的高铁焊接大师,先后在时速250公里、时速300公里、CRH380A、中国标准动车组等高铁车型制造中挑大梁,一次次完成焊接攻关任务。
作为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张合礼近乎痴迷地对待焊接工作,练就了8项绝技,完成焊接试件1500余组,解决了30余项技术难题,并在中德焊接对抗赛中夺魁,让德国人为他点赞。
按工作分工,张合礼所在的班组主要负责动车组底架的焊接工作。底架是动车组的关键承载部位,相当于列车的“脊梁”,直接关乎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对高铁焊接来说,底架是最为关键的一道焊接工序,焊接的质量要求极高,操作难度非常大。同时,焊点越少、效率越高、质量也越好。
要想做到严丝合缝,就必须减少环焊点。底架枕梁抗侧滚补强板焊接,360度环焊缝要多次才能焊完,而且焊后有多个焊缝接头,需要后期打磨。一个底架下来,光打磨就要花掉2个半小时。
一向爱琢磨的张合礼带领同事攻关,独创了“枕梁抗侧滚补强板焊接环焊缝连续焊接一次成型”焊接法,整条环焊缝,连续焊接一次成型。用这种焊法,一个底架的补强板不用一个小时就能焊完,焊接效率提高了150%。
从“厨师”到高铁工人
张合礼属于“半路出家”。
张合礼老家在西安农村,初中毕业后来到青岛,在一家小饭馆里当厨师。饭馆附近是一家技工学校,张合礼渐渐萌发了学习焊工技术的念头。2005年进入技工学校学习电焊,成为班上年纪最大的学生。
除了上课学习,张合礼坚持打两份工维持生活,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住在校外的张合礼每天一早帮饭店卖早餐,再去学校上课,晚上再回饭店打扫卫生,深夜回家继续学习、查阅资料。
2008年,张合礼获得青岛市职业技工大赛学生组第一名,并被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录用,当起了焊工。
进厂后,他一头扎进车间琢磨技术。直到今天,张合礼依然保持着对电焊技术的学习热情。“我不玩游戏,不看美剧,手机上除了QQ和微信,就只剩下与专业相关的软件和电子书。而我平时放假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书店,那里有很多电焊专业的书籍。”张合礼说。
2011年,张合礼代表中国参加“LVM杯中国德国焊接对抗赛”。那段日子,他每天早上6点钟就到实训的地方开始训练,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半,回到家还要巩固理论,一天的休息时间几乎只有三四个小时,他咬牙坚持了将近4个月。最终,在遥远的德国,25岁的他一举夺得高级组135(MAG)项目第一名,令中外同行刮目相看。
擦亮高铁名片
去年,张合礼成为中国标准动车组试制组的骨干成员。为了获取应用在现车上的参数,他和同事们连续上夜班做实验、试做产品,周而复始,持续了一个多月。那段时间,张合礼心无旁骛地全身心投入工作,甚至连刚出生的孩子都来不及多看上几眼。
上夜班,这是中车四方股份公司每个一线工人都避不开的话题。为了保证生产,防止出现质量问题,夜班生产时必须要有技术高、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员工在岗,张合礼在夜班“压阵”,是班组里上夜班最多的员工。只要生产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决不推诿。
这些年来,张合礼经手的动车组,从时速250公里、时速300公里CRH2型动车组,到世界最快的时速可达380公里的CRH380A,再到中国标准动车组,他一次次“挑大梁”。
在外人看来,张合礼工作时身处嘈杂的车间,电焊时火花四溅,而且还拿出大量的私人时间来学习和实践电焊技术,实在太不容易了。但是张合礼却不这么认为。
“当我看到自己焊接出来的作品很完美时,真的觉得是一种享受。”张合礼坦言,电焊对他来说是职业,是兴趣,更是享受。
如今,南来北往的高速动车组,早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张合礼说:“要让自己亲手焊接的动车组跑得更快更好,为中国高铁这张名片增光添彩。”
新闻推荐
记者从省科协获悉,近日,中组部、人社部、中国科协联合下发了《关于表彰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的决定》,山东省共有3人获奖,分别是:山东大学张建,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徐健,...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