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结束,填报志愿即将进行,很多考生和家长会在网上搜寻各种信息来挑选合适的学校,而一些虚假大学大肆招生宣传,让高考生难辨真假,极易上当受骗。6月初,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公布了381所虚假大学名单,其中山东 25所。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已被曝光的虚假大学,有的仍“ 招生有道”。近几年,民间机构“上大学网”年年公布虚假大学名单予以曝光,但年年曝光,年年有。它们的行骗之术缘何得以如此大行其道!对此,记者采访了教育、网管、工商、公安等政府部门。然而,调查中,没有一个政府职能部门认为应属他们的职责来监管。那么,问题来了,监管打击“虚假大学”,究竟该谁来管?
网上摆乌龙:虚假大学看起来很靠谱
记者发现,虚假大学从校名上乍一看,都长着一张正规大学的相似脸,例如“ 山东经济管理大学”,其校名与正规高校“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相近,“青岛华侨理工学院”与正规高校“青岛华侨理工专修学院”、“山东工业工程学院”与正规高校“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更是真假难辨,而“山东经济工程学院”,则仿冒正规高校山东财经大学两校合一前的“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建工科技学院”、“山东信息管理学院”等等更具迷惑性。他们正是这样仿冒正规高校名称,借助网络等技术手段,堂而皇之地招学生、卖文凭。
而目前全国各地有很多以“某某学院”命名的正规高校,“虚假大学”更是利用了这一点,专取听起来颇有信服力的校名,甚至有的听起来甚至比正规高校还让人信服和向往。
曝光并“不死” 虚假大学仍“招生有道”
虚假大学名单曝光后,记者上网查询发现,输入学校名称进行搜索时,大部分已在网页首栏中显示:“您搜索的学校名称不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名单中,媒体披露其虚假办学,请谨慎辨别!报考前可以到教育部官网查询具有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
但也有一些虚假大学仍“有校可询”。
其中,“青岛华侨理工学院”的学校网站仍能正常登录,且网站上仍标榜着“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全日制普通高校”。
“青岛精诚医学院”,在各类网络咨询平台上都有“专业老师”详细解答学校系别设置、师资力量等问题,这样无疑大大增加了学校的“可信度”。
更令人震惊的是,名为“护士医生的摇篮— — 青岛精诚医学院”的文章在多家教育类网站转载刊发,日期为近日发布的“青岛精诚医学院学历代办”的广告也多处出现。
调查中,记者发现,“青岛精诚医学院学历代办”的大学网上的招生咨询、代办学历的 QQ 号以及电话号码都还在网上正常显示。记者以高考生想上本科为由,正常添加并通过了“青岛精诚医学院”招生咨询QQ 的验证。该咨询QQ 负责招生人员只是简单过问了高考生的预估成绩及兴趣专业后,就将记者委托给了另一名咨询负责人赵老师。赵老师告诉记者,他们所负责招录的山东考生还是很多的,并建议记者来大城市读书。
随后记者又以自己需要文凭为理由添加了“青岛精诚医学院学历代办”的微信,该负责人自称是杨老师。她向记者强调,合作院校的学历均可办理,记者提供个人资料即可办理青岛精诚医学院的本科文凭。该负责人向记者承诺该文凭被国家承认,还可在民办网和校园网双网查询。为了打消记者顾虑,该负责人还发来了其它报名“青岛青岛精诚医学院”的记录,并且表示“你们报的这个学校就很好”,只要付了订金提供个人资料,负责人就会和校方联系,安排校方落实。
“不属我们部门监管职责”——各部门互相推诿,虚假大学成“三不管”地带?
近几年,民间机构“上大学网”年年公布虚假大学名单予以曝光,缘何屡曝光而不绝呢?对此,记者采访了教育、工商、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
“关于虚假大学的监管问题,应该属于教育部门。”省工商局广告处的工作人员首先指出。针对记者提出的虚假大学发布招生广告的监管问题,该工作人员则强调,网络信息发布呈多元化,按规定我们主要是对正规注册的发布单位履行审查义务。而且多是事后管理,通过群众举报等渠道进行查处。
“只有涉嫌犯罪的,经举报或是其他主管部门移交过来的,我们才会立案侦查。虚假大学的日常监管,应该是教育部门的职责吧,他们在监管中如果发现虚假学校存在犯罪行为移交过来,或是经群众举报,我们公安才会立案侦查。”省公安厅刑侦处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强调。
调查中,几大政府职能部门都认为虚假大学的监管应该属于教育部门的职责,那么,教育部门又是怎么说的呢?
“只有正规注册的高校存在不合规的招生问题,我们教育部门才有职责去监管。虚假大学本身就不是正规学校,我们监管和处罚不到。因为本身这些虚假大学不是我们教育厅审批的,教育厅没有这个监管职责。”省教育厅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作了这样的解释。
“未经正规注册的虚假大学,我们管不着。”“网络发布信息多元化”“主管部门查处移交或是举报有违法才立案”……调查中,政府各机构的这些推诿说辞,让记者备感困惑,虚假大学成为了“三不管”地带?
杜绝虚假大学,亟待加大监管合力
虚假大学难杜绝,凸显职能部门的监管漏洞。记者调查发现,正是由于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各部门对自己的职责和权责分不清,不明确,又没有联动形成合力,而出现了监管缺位、查处不力,才使得骗子们有机可乘,造成虚假大学一茬接一茬,层出不穷。
由于违法成本低和监管不到位,虚假大学行骗已成产业链,不仅骗人钱财,更是误人前途,其危害显而易见。在此,记者期盼政府职能部门能够在各尽其职的前提下,能够联合起来执法,形成合力,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监管查处力度,从而铲除虚假大学的生存土壤。
同时,呼吁用人单位要加强相关证书审核,让虚假大学的目标受众无利可图,切断虚假大学打造发证加认证造假的利益链条,从根源上杜绝虚假大学的造假问题。
本报记者 杜海英
实习记者 张子慧
新闻推荐
船名国籍 鲁岚渔 61550 中国船籍港所有权登记号船舶种类生产方式渔船编号船长船宽型深总吨位净吨位主机型号主机功率造船厂造船完工日期 岚山 &nbs...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