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加慧(中):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志愿公益行动,青岛算是起了个表率作用,这里不光有微尘、红飘带,还有几千个在不同领域奉献爱心的团队,他们做的是最平凡的事,但是意义非常大。
张守鑫:协会志愿者的工作重点是社会服务,尤其以法律义工工作见长,并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我们会不定期到各个社区,给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像养老、房产、遗嘱继承等相关法律问题等。
毕秀华:每当向大家介绍青岛发展壮大的历程,我心里总充满了自豪。当有游客听我的解说听得津津有味无暇他顾时,是最让我感到骄傲的时刻。这让我觉得自己一直坚持的这份公益志愿行动,是非常值得的。7月7日上午,在青岛市志愿服务学院报告厅,上百位在志愿公益服务领域的先锋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培训基地(青岛)揭牌仪式。据介绍,该培训基地是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在全国设立的首个培训基地。近年来,岛城志愿公益服务氛围愈加浓厚,几乎在每一个行业里都活跃着一群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在奉献着爱心,他们是这座城市的“爱心”担当。7日,记者走近了一些热衷公益的志愿者,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和感想。
志愿者是一个美好温暖的名字。因为有了他们,孤寡空巢老人的日子不再难挨,困苦病弱者的心里重燃起生活的希望。也因为有了他们,城市街道通行有序,花草绿地整洁干净,人们彼此谦恭有礼。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岛城注册志愿者已超过89万人,各类志愿服务团队5100余支,经常性开展活动的志愿服务项目2200余个,志愿服务基地3700余个,涌现出大量优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
在揭牌仪式进行的同时,第二届师资培训班也正式开班。记者了解到,本次培训班开设志愿服务讲师素质、志愿服务项目开发与管理等课程,对50多位志愿服务讲师进行为期2天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授课能力,更好地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培训服务和专业指导,为促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据了解,学员们还将分成不同课题组,承担志愿服务的教材编写、课程研发等任务。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津芳给青岛的志愿服务行动点赞,她称,青岛是一座爱心飞扬的城市,青岛的志愿服务有着光荣的传统和很好的基础,希望能发挥志愿服务组织的优势,进一步扎实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多出思路、多出亮点、多出经验。
记者在活动现场也见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他们是不同公益爱心组织的成员,长期投身到各样各业的公益志愿行动中,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心和能量。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曾与本报在公益领域展开充分合作。
本版文/本报记者徐杰图/由本人提供
■人物一李延照: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上山入海钻废墟六年救助数百人
提起李延照,想必不少市民都不陌生,他是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队长。当天在培训班的课堂上,李延照一直全神贯注听着台上讲师的授课,时不时俯身记录着什么。记者了解到,这个纯粹的民间志愿者救援组织目前有118名队员,主要工作是辅助官方110、119和120进行各种救援活动。其中最为市民熟悉的就是深入崂山腹地的救援与各地突发地震的救援等,从2010年6月5日起,截至目前团队成员共参与到230多起救援中,对数百人展开了及时救助。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在青岛设立培训基地,这首先是对青岛公益志愿的认可,而且随着第二期师资培训班的进行,投身到公益志愿行动中的团体也会有进一步的提升。”李延照说,当天上午的课程中,培训讲师首先讲授的就是团队建设。一个志愿者团体,如何在各成员之间打破坚冰打破局限,让大家从不认识到熟悉,快速融合成为一股合力,参与到公益志愿行动中,团队建设尤为重要。“一共两天的课程,老师还会从团队发展、公益领导人建设、志愿服务工作要求,以及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共生关系等方面进行授课。”李延照说。
■人物二毕秀华:青岛市博物馆公益讲解员数年义务讲解青岛发展历程
61岁的毕秀华老人,一直以来都是个热心肠,2011年退休后,毕秀华偶然间看到启事,来到青岛市博物馆应聘做公益讲解员。30多人一起应聘,最后就毕秀华一个人入选,成了她引以为豪的事情。“应聘成功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发了些材料让我背诵,然后串成解说词,当时把我愁住了。”毕秀华说,由于材料多是生硬的史实,她熬了数夜才背诵下来,但最终发现讲解起来没有趣味。后来她自己通过网络查询资料,一点点将讲解内容丰富起来。
在成为一名文化志愿者后,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日俱增,“每周四上午我都风雨无阻地来给游客做解说,解说的地点包括青岛市博物馆和迎宾馆。”老人说,如今她已经坚持了五年,而且乐在其中。“每每讲到青岛的现代史,向大家一点点介绍青岛发展壮大的历程,我心里总充满了自豪。当有游客们听我的解说听得津津有味无暇他顾时,是最让我感到骄傲的时刻,让我觉得自己一直坚持的这份公益志愿行动,是非常值得的。而且,我现在还在发动身边的老伙计,希望他们也发挥余热,给社会奉献一点爱心。”毕秀华说。
■人物三周加慧:支教岛团队会长赴农村送课835场20余万学生受益
在青岛市志愿服务学院当天举办的专题展览上,一张几十人的合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们是“支教岛”团队。被人群簇拥着的是一位老爷子,他就是“支教岛”的会长周加慧,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今年72岁的他是青岛市陶行知研究会会长,退休以后关注农村教育,成立了支教岛团队,十一年来为偏远地区农村送课835场,二十几万学生受益。在送课延续到第776场时,周加惠因脑溢血被推进医院,仍然坚持电话“指挥”,帮送课名师与农村学校对接好授课事宜。
“再过两三年,送课就能达到1000场了,完成我的初级目标。”老人介绍,目前他所在的“支教岛”团队已有送课教师约3000人,菏泽、贵州等地都曾留下他们的爱心足迹,支教期间的各种生活基本费用都是自己承担。尽管当天未能参加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青岛培训基地成立仪式,但老人对这一举措充满希望。“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志愿公益行动,青岛算是起了个表率作用,这里不光有微尘、红飘带,还有几千个在不同领域奉献爱心的团队,他们做的是最平凡的事,但是意义非常大。”
■人物四张守鑫:青岛市鑫义社会工作协会会长吸纳人才成立法律援助中心
我们今年将和青岛市救助站展开合作,通过社工入驻救助站,对流浪人员进行情感疏导、爱心帮扶等工作。”说这话的人名叫张守鑫,他是青岛市鑫义社会工作协会会长,作为市北区政协委员,张守鑫在2013年发起成立这一协会,通过吸纳社会工作师、法律工作者、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心理咨询师进入协会,为有需市民提供法律援助、婚姻家庭心理咨询、重点青少年司法矫正等服务,目前协会共有77家会员单位加入志愿联盟。
张守鑫介绍,协会志愿者的工作重点是社会服务,尤其以法律义工工作见长,并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我们会不定期到各个社区,给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像养老、房产、遗嘱继承与遗赠抚养协议等相关法律问题等,引发老年人的热烈讨论。”张守鑫说,他们还帮很多老年人解决了法律纠纷,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帮82岁的高老太解决养老问题。“老人几年前将自己的房产赠予给了一位张先生,后来老人反悔了,想要回房屋,双方产生了纠纷。”张守鑫说,协会的志愿者通过不断协调,纠纷最终以双方签订《遗赠抚养协议》而圆满解决。“协议规定,张先生负责高老太的生养死葬,高老太在去世后房屋则归张先生所有。”张守鑫说。
■人物五王建民:“王建民手语工作室”发起人免费推广手语1.3万人次受益
61岁的王建民,是青岛市中心聋校的一位退休教师,也是民间公益组织“王建民手语工作室”的发起人。如今工作室已有近千名志愿者,经常参与到关爱帮助聋人的公益活动中。“聋人想要融入社会生活,如何交流沟通,成了最大的障碍。比如外出如何问路、到医院如何看病等。”王建民称,2007年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让他下定决心把推广手语当成自己的责任。
“那时候看到有人发帖子想学手语,还咨询在青岛哪里有学手语的地方。我正好时间比较富余,就回复说可以免费教手语。”王建民说,起初他把学手语的人邀请到家里教学,可是人太多了家里容纳不下。此时仙游路社区伸出援手,免费提供场地,到现在已经坚持了9个年头,超过13000人次进行过手语培训。
王建民介绍,为了给岛城聋人提供生活上的便利,手语工作室与青岛市聋人协会进行合作,为广大聋人朋友提供手语咨询、法律咨询、生活帮扶、手语导医服务等。“下一步我们计划跟更多的医院进行合作,并把手语导医服务扩展到社区医院,让更多的聋人朋友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医疗服务。青岛的公益项目在全国来说算是比较超前的,青岛做公益也越来越走向正规化。”王建民说。
新闻推荐
对爱求而不得才有情诗 余秀华携新诗集来青,分享自己的创作与生活
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让余秀华迅速走红,出版社争抢她的诗集版权。有人认为在这个诗歌被边缘化的时代,余秀华的走红与其说是因为诗,不如说是因为“农民诗人”、“脑瘫诗人”这样的标...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