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青岛新闻 > 正文

微信朋友圈谣言“无间道” 背后既有猎奇者也有利益链条,专家称遏制谣言需及时发布正面真实信息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16-07-04 23:48   https://www.yybnet.net/

谣言止于真相。谣言传开的时候,相关部门以及专业媒体应该利用掌握的渠道进行核实,并及时给予辟谣;更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及时发布正面的真实的信息,尤其对于公众较为敏感的领域,及时进行正面信息的传播,将谣言传播的土壤消解掉。同时,公众在看到类似的消息时,要提高自己的甄别能力和媒介素养,一要看信息源,二要有质疑精神,从每一个环节入手去质疑。最起码做到自己不去主动传播谣言。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胡正荣

6月29日,一张照片刷爆了朋友圈,在照片中一位父亲胸前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儿子走失的信息。当天有自媒体在朋友圈里称,孩子走失的信息是假的,也引发转发热潮。最后经过本报记者核实,男子丢孩子信息属实。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天,青岛公安局官方微信发布了一条辟谣消息,七医18名男女感染病毒是网上误传。谣言年年有,今年特别多,而这些谣言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在微信朋友圈广泛传播,有的大有刷屏之势。对此,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胡正荣表示,要想遏制谣言的传播,除了专业媒体和政府部门及时辟谣之外,还需要积极主动地发布正面真实的信息,消解谣言传播的土壤。

■事件

网上找孩子

引来全国关注

6月29日,一张照片刷爆了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在照片中,一位父亲胸前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自己走失儿子的照片和身份信息等。转发这张照片的网友纷纷留言,表示希望孩子早点回家,并表达了对这位父亲的同情。

但另外一种声音也随之而来。6月29日上午,有个别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对这张照片中父亲陈新刚的身份和其丢失儿子的事实发出了质疑。这篇文章表示,有位网友已经打电话给陈新刚,对方不愿意多说,同时其QQ空间在2015年之前从来没有出现过找孩子的信息,最近可能是认为“有利可图”才出来找孩子。这种所谓的“验证”既没有权威的声音,也没有任何证明,主要出自个人的揣测,但很多网友在看过后纷纷转发。一时之间,“父亲找孩子真假难辨”事件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热点。

当天下午,本报一名记者联系并采访了照片中的男子陈新刚,同时,另外一名记者从外地权威媒体的报道中了解到陈新刚儿子走失的事实。随后,著名打拐人士邓飞发起的“微博打拐”组织志愿者给记者发来了陈新刚儿子陈杨朝梵丢失时唐山当地公安局立案决定书截图。不久,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巡视员原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发布微博,澄清事实,证实“图片中孩子失踪属实,河北唐山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

得到这些证据以后,“半岛都市报新闻帮”公众号第一时间将这一内容发布出去,5个小时之内阅读量超10万,国内主要媒体公众号也纷纷转载,这次的传播对肃清谣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特点

谣言跑得快

到处“落地生根”

目前在互联网上传播的谣言种类很多,有些类似于假新闻,有些则对社会的稳定造成恶劣影响。

同样在6月29日这一天,青岛市公安局官方微信对近日在朋友圈转发的一则消息进行辟谣。这则消息称,“第七人民医院今天凌晨2:20,18名男女生感染L251病毒死亡,最大的68岁,最小的5岁,参与抢救的医生已经被隔离。暂时别吃鱼肉、酸菜,特别是草鱼、酸菜鱼、水煮鱼,目前全国有8127个鱼塘已被感染。”

不少网友对这则消息的准确性持有怀疑态度,记者联系到青岛市第七人民医院,宣传科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该消息属于不实消息,最早在网上传播是说发生在上海,目前上海已经辟谣。此外,七医是市精神卫生中心,跟病毒治疗没有关系,也不会接受病毒感染的病人。

发生在6月10日的“万达海洋球埋孩子”事件也是一个谣言引发的重大舆情事件。

“万达海洋球,有个孩子被埋了,找到时不行了,各位家长,一定要看好孩子,杜绝安全隐患!”6月10日上午,该信息在岛城微信朋友圈内热传。随后记者前往李沧万达广场走访调查,发现图片中的环境和李沧万达广场完全不同,确定不是发生在李沧万达。同时,李沧万达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将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6月11日,本报通过全媒体报道,在半岛客户端、微信公众号以及报纸上都用较大篇幅对这一谣言进行了澄清。

记者在网络上查阅发现,受到这一谣言影响的还不止青岛,潍坊和泰安等地的万达也被爆出“海洋球埋孩子”,当地专业媒体也都纷纷辟谣。

■专家

面对谣言

要有质疑精神

谣言是如何产生的?其传播规律是什么?如何遏制谣言的传播?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传播学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胡正荣。

对于谣言的定义,目前学界说法不一。胡正荣表示,谣言、流言在英语中只有一个词就是“rumour”,这个词的意思就是不真实的、谎言的意思。但谣言又不同于假新闻,因为有些谣言并不是新闻,可能是几年前发生的事情,又被人拿到今天来传播,但假新闻一般都是谣言,谣言不一定是假新闻。

对于谣言产生的原因,胡正荣认为有利益的驱使,民众的焦虑感则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土壤。“比如最近传播比较多的丢孩子、抢孩子,还有就是食品安全类的。”

胡正荣介绍,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谣言的产生第一需要有传播的土壤,另外,从谣言的制造角度来看,较之于普通人,很多网络上的活跃分子、意见领袖一旦发表或者传播谣言,那个传播速度就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甚至达到十万百万的数字。

“谣言的共同点都是耸人听闻,要辨别谣言,民众要增强媒介素养,对于这种耸人听闻的信息,多打一个问号,要有质疑精神。”胡正荣认为,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辨别谣言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它的信息源。“现在自媒体发展得非常迅速,因此消息源很多,也很杂,民众要选择专业的媒体,如果是专业的媒体或者相关部门发出的消息,基本上可以相信,但如果是非专业的自媒体消息源就要打个问号。因为非专业的媒体,没有核实的渠道和能力。”胡正荣说。

■分析

谣言背后的

利益链条

那么,这些谣言的始作俑者是谁?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从近年来各地破获的谣言案件来看,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出于猎奇心理,另一类则是为了利益。

记者了解到,在微信平台上发布谣言的,除了一些无聊猎奇心理的用户之外,再有就是出于商业竞争的目的,比如去年肯德基就因被传谣一纸诉状将10个涉嫌造谣的微信账号告上法庭,索赔350万元人民币。娃哈哈、康师傅等巨头也纷纷将涉嫌传谣微信号背后的运营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剩下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吸引眼球来吸粉,以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

有一部分谣言账号运营者通过转载、篡改热门新闻,不仅大大节约了成本和时间,还可以快速获得点击和转载量。谣言账号通过散布谣言新闻吸引粉丝数量,再将粉丝和访问量转化为广告费,当然有不少商家会选择粉丝数量多的微信账号,但并不关注这是什么样的账号。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潘晓路(化名)就是其中的获利者。“做微信公众号必须要吸引眼球,如果规规矩矩做内容和标题,点击量、粉丝数都很难上去。”潘晓路告诉记者,他做的是一个养生、健身的公众号,原创的稿件非常少,基本上都是从别人的公众号或者网络上搜集的文章,然后起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无论真假,只要用户点开,阅读量就增加了,这样广告价值也就提升了。”

记者了解到,目前微信广告推送也有“潜规则”:一个5万粉丝的公众号,接一个头条图文的广告收费标准是1000元~8000元,10万粉丝的号收费2000元~10000元。

由于网络谣言背后存在着黑色利益链条,所以要根治网络谣言,必须斩断黑色利益链条。山东琴岛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恩民认为,官方和相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合力打击谣言制造者。可对其封账号,情况严重的追究其法律责任。

■原因

处罚虽明确

受罚的却很少

对于谣言的源头问题,胡正荣也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成本低”,“在国外,互联网上的造谣诽谤和线下是同等的罪名,处罚非常严格,但是由于国内相关的法律还不明确,处罚力度也低,因此造谣者的成本非常低,这也是谣言屡禁不止的一个原因。”

2015年6月1日,青岛公安网警作为全国首批“网警执法巡查”单位,实行24小时网上公开巡查。截至2016年3月底共查处网上传播谣言案件9起,依法处理12人,其中刑事拘留1人,治安处罚4人,教育训诫7人,20多个传播谣言的网络账号被依法关停。公安网警部门发布预防诈骗、辟谣帖文450余条,发布典型案例和警示信息510余篇,答复询问1700余次,引导公众不要把网络当成法外之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2015年6月26日,网民“瞧你那个NB”在百度贴吧青岛吧、黄岛吧、开发区吧分别发帖散布青岛开发区有人抢孩子、绑架成年人、摘器官等谣言。市公安局组织网安、刑侦等部门会同开发区公安分局依法传唤发帖网民郭某某。该网民因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被依法刑事拘留。

警方提醒网民: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谣言一旦发布在网上,其传播速度、流传范围和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无法控制,谣言制造者必将受到法律法规的惩罚。《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惩处办法很明确,为何谣言还是满天飞?记者从相关部门获得的数据显示,相对于海量的谣言,因传谣被处罚的则是凤毛麟角。另外,微信是封闭的熟人社会,私密性较强,同样一条谣言,在微博可以很快被辟谣,但微信就不行,微信的自清洁机制较弱。

针对刑法的相关规定,有专家分析认为,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发帖删帖都相对简单,因此这项法律的实施面临举证困难的问题。

■机制

杜绝谣言危害

还要靠自律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随着网民的增加,网络谣言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渐渐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尽管不少谣言也已经被辟谣,同时也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对于如何遏制谣言,胡正荣表示,“谣言止于真相。谣言传开的时候,相关部门以及专业媒体应该利用掌握的渠道进行核实,并及时给予辟谣;更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及时发布正面的真实的信息,尤其对于公众较为敏感的领域,及时进行正面信息的传播,将谣言传播的土壤消解掉。同时,公众在看到类似的消息时,要提高自己的甄别能力和媒介素养,一要看信息源,二要有质疑精神,从每一个环节入手去质疑。最起码做到自己不去主动传播谣言。”胡正荣说,不信谣,不传谣,谣言也就会不攻自破。

山东琴岛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恩民表示,杜绝网络谣言很难做到,但我们可以将谣言的破坏力尽可能降低。首先,造谣者在造谣之前克制一下邪念;其次,网络媒体等平台在发表之前多点考证;再次,网民在转发之前多些理性思量;官方网站和媒体在收到消息时及时确认并第一时间予以公布;最后,政府部门加强打击力度和并制定举报奖励机制。

本报记者李珍

新闻推荐

让青岛小球员学会巴萨思维 巴萨黄海足球学校首期结业,夏令营接棒原汁原味巴萨青训

7月2日上午,青岛国信体育场进行了一场校园足球盛宴,来自巴萨青岛黄海学校的小学员们,和同龄的校园足球联赛优秀队伍同台竞技。近百名小学员按照年龄分成数支队伍,通过多回合对抗赛的方式决出...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新闻:
庆七一 颂党恩2016-07-05 23:48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微信朋友圈谣言“无间道” 背后既有猎奇者也有利益链条,专家称遏制谣言需及时发布正面真实信息)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