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金说,修表是个细心活,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掉以轻心。嘀嗒、嘀嗒、嘀嗒……钟表有韵律地记录着时间行走的节奏。这样的声音对周文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几乎融入了他生活的每个缝隙。在青岛亨得利做了37年的修表师,周文金摸过的钟表不计其数。一块硬币大小的机芯上能有200多个零件,有些零件直径只有0.1毫米,修表就像微雕一样精细。通过日复一日的钻研与实践,周文金以“精工维修,把握分秒”的态度将每一块表都调修得无比精准,练就了“指尖的艺术”。
技艺精湛,自制零件修好古钟
以前的修表行当多是家传,周文金的父亲是修表师,他入行是受了父亲影响。耳濡目染之中,周文金七八岁就学会了修小闹钟。小闹钟在他手中像个玩具,他用父亲的工具,根据平时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皮毛,拆了装,装了拆,竟渐渐熟悉了闹钟的内部构造,把原本已经停走了的闹钟修好了。对于修表,周文金从小就乐在其中。“如果对某件事情你不喜欢,是很难把它做好的。”周文金说。凭着对修表的一腔热情,1979年中学毕业之后,周文金正式进入亨得利拜师学艺,开启了他的修表师生涯。
初入行时,周文金先从拆表装表开始,从大钟到小闹钟再到手表。“这个过程起码要学两个月左右,每天8小时重复做同一件事,太需要韧性了。”学徒3年,周文金逐渐掌握了修表的各项技艺。“修表是个非常考验耐心和细心的活。”周文金说。一块小小的机芯上能有200多个零件,有些零件直径只有0.1毫米,镊子、小号改锥等工具在指缝间交换,拆卸、打磨、更换零件、清洗、组装……每一个步骤他都不敢掉以轻心,手指的力度和角度都要拿捏精准。
手指的灵活需借助头脑的辅助,周文金爱琢磨,他告诉记者,“修表过程中会不断碰到新的问题,需要针对不同问题制定不同方案。”20多年前,家住西镇的一位老顾客拿着家中珍藏的古钟找他来修。“这个古钟大约是上世纪20年代的,那时候已经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周文金说,古钟里的轮轴坏了,但是一模一样的零件早就没有了。考虑到这个古钟是顾客的传家之宝,周文金决定自制零件来修表。他找来一块钢材,先退火使其变软,然后打磨塑形,再建火使其变硬……反反复复尝试了上百次,终于为古钟制作出了轮轴,停摆多年的古钟又重新发出清脆的“嘀嗒”声。
表中寄情,为老军人修纪念表
入行37年,周文金对钟表是有感情的,并且积淀得越来越深。每块表里都有故事,不是冷冰冰的计时工具,在周文金看来,他维修了钟表,或许也修补了那些故事里的裂痕。周文金拿出一块老旧的手表,对记者说,“你看这块表,已经磨损得非常严重了,也停针了,顾客还要修,可能这块表对他来说有特殊的意义。”作为亨得利客户服务中心的经理,周文金经手过很多这样的表,它们或许平淡无奇甚至残损不堪,不奢华不名贵,但都带着历史与情感沉甸甸地放在周文金的手上。周文金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它们修好。
令周文金印象最深刻的一块表是一位老军人的。十几年前的一天,周文金在店里看到一位老人腿脚不便,便上前搀扶他。聊了几句才知道,他是来修表的。老人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这块表是部队奖励他的,有纪念意义。手表坏了一个零件,但手表年代久远,无零件可换,听说亨得利的周师傅能修,便慕名前来。周文金用了近10天时间研究、尝试,修改了零件才把表修好,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又亲自送到他家里,也没有收钱。老人很感动,特意给他写了感谢信。
匠心传承,谨记师言不会转行
虽然是修表的老师傅了,但是钟表在不断推陈出新,周文金也始终在为自己充电。“除了传统的机械表和石英表,现在又有了触摸式石英表、光动电能表、人动电能表等各种各样的新式表,不学习就跟不上了。”周文金说,当年跟着师傅学修表,都是“实践出真知”,没有系统的理论基础,所以在多年的工作中,他始终坚持学习新知识,也督促自己的徒弟学习。
“修表是个寂寞的老行当。”周文金说,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他担心这项慢工出细活的老手艺会逐渐失传。周文金说,当年跟着师傅学修表的十几个人,现在还在这个行当里的只剩下他自己了。“我师傅一直干到七八十岁才退休,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还对修表念念不忘,并叮嘱我,绝对不要转行。”手艺人都有一颗赤诚的匠心,“就是坚持做一件事情,做得好,做得精”。周文金说,师傅对他最大的影响就是将这种匠心传承给了他,而他也想继续传承给自己的徒弟。
“钟表那个嘀嗒嘀嗒的声音,已经融入我的生活里了,听不到会觉得不习惯。”周文金说,他甚至担心自己以后退休了,没有了这种声音,会受不了。无形的时间在周文金这里是有迹可循的,有声音,也有纹路,他精雕细琢地维修每一块表,记录下了时间的脚步。
文/图本报记者付晓晓
新闻推荐
本报7月3日讯(记者邢成博)7月1日,“体彩杯”第三届青岛市体育记者趣味足球赛在青岛天泰温泉度假区举行。本次活动由青岛市体育局、青岛市体育记者协会联合主办。赛事吸引来自岛城或驻青各新...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