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川
本报通讯员李霞霞赵永斌
每到夏收季节,秸秆处理就成为农田里绕不过去的坎。记者从省农业机械管理局获悉,今年三夏期间,全省累计上阵各类机具300多万台套,实现收获小麦5681万亩,秸秆利用5113万亩、利用率90%,其中还田4999万亩。
今年的小麦秸秆何以实现利用率九成?记者日前赴临沂、聊城等地一探究竟。
秸秆利用由堵变疏
记者从省农业厅了解到,今年临沂、青岛、枣庄等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秸秆切碎还田给予每亩15元-25元的作业补贴,有的县区还拿出配套资金给予每亩10元的累加补贴。
以临沂市兰山区为例,兰山区今年有9万亩小麦秸秆还田,实施小麦机收秸秆切碎还田作业的,市财政每亩补助15元,县(区)财政每亩补助10元;深松作业国家每亩补贴40元;秸秆打捆区财政每亩补助20元,镇财政补助10元,所有资金验收合格后均直接补助到农机合作社。
与往年相比不同的是,各地大力推广小麦秸秆切碎还田和收集打捆,鼓励在小麦联合收割机上加装秸秆切碎还田装置,秸秆利用开始由“堵”向“疏”转变。
“收割秸秆还田要严格按照作业标准,小麦秸秆切碎长度不大于10厘米,机收留茬控制在8厘米内,粉碎合格率85%以上,并均匀抛撒。土地深松机上更安装有精准作业监管与服务系统,各级财政只补贴还田作业达标面积,农机合作社才不敢马虎哩。”临沂兰山区农机局农机推广站站长韩海英说。
一台一体机3年收回成本
6月6日上午,在莒南县道口镇西野埠村徐波家的麦地里,一台两米多高、五米多长的大型联合收割打捆一体机正在轰鸣。
前头麦秆“吃”进去,麦穗存到“肚子”里,后头“吐”出四四方方的麦秸捆,一个个有序地落在地上。
“往年收完麦子,满地都是麦秆,大热天又耙又叉,烧不敢烧,搁又没地方搁,别提多麻烦。现在你瞅瞅多好,连收割带打捆一次解决,地里多利索!”徐波高兴地说。
“过去,麦收后的大量秸秆无法处理,村头村尾、沟里河里堆的到处都是,既影响村容村貌,还堵塞了道路交通和沟渠排水。”村支部书记汲广许回忆。今年,村里购置了两台大型联合收割打捆一体机,对全村2000亩麦地实行统一收割和打捆。
汲广许说,一亩地收割费用为60元,收割全村2000亩地可实现纯收入约5万元,而一台机器扣除农机补贴价格是11万多元,3年左右即可回收成本。
包括西野埠村在内,道口镇有2.7万亩麦田。“去年的麦收季,为了防治秸秆焚烧,镇上组织了100多名脱产干部,每村两个人三班倒,24小时在地里看着,还有派出所、交管所人员组成的巡视组、应急组,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道口镇组织委员宋国军说。今年,道口镇全面推行麦秸打捆,“有十台左右收割打捆一体机,就能解决全镇的秸秆打捆,明年基本能实现全镇全覆盖。”
500多吨秸秆卖了30余万元
事实上,秸秆可用于生物发电、造纸、作食用菌基料、制饲料、沼气等,但由于存储不便、运输成本高,难以实现有效利用。
这些无处安放的秸杆是“鸡肋”,而打好捆的秸杆就不一样了,占空间小,便于运输和存放,利用性价比很高,是很多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一个年处理100万吨秸秆的‘泉林模式\’工厂,可使400万亩耕地上的秸秆免于焚烧。”山东泉林纸业副总经理贾明昊告诉记者。
今年,高唐县梁村镇盖洼村种粮大户范文来种的237亩地产出的55吨麦秸直接卖给了泉林集团。“俺们种的地多,就怕秸秆费时费力难处理,现在这一问题解决了,还有一部分收益。”范文来说。
“公司+乡镇级收储中心+村级收集点+农户”四位一体市场化秸秆收储体系,实现了秸秆规模化收集和产业化利用。高唐姜店镇三杨村秸秆收集点负责人贾士强今年三夏期间收储秸秆500多吨,按每吨650元的价格全部销售给泉林集团,直接经济收入30余万元。
“真没想到运秸秆也能挣钱。”姜店镇十里村的杨玉成在今年麦收期间,一天能运七八车,每个秸秆捆1.2元钱的运输费,一天能挣700多元的运输费用。
据了解,泉林集团利用自主创新技术,从小麦秸秆中分离出黄腐酸和纤维素,黄腐酸用于生产系列高端肥料回馈农田,纤维素用于生产系列高档本色纸制品或乙醇,目前企业年处理秸秆总能力达到200万吨。
新闻推荐
□记者张忠德通讯员张钧淑韩丽报道本报青岛讯7月8日,青岛西海岸新区与中央美术学院、山东国际海岸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在新区建设中央美术学院...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