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岔岛全貌。(资料图片)
居民王淑霞做的准备过年用的面食。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崔璞韩小伟
海浪拍岸,卷起千层雪。这是一个与过年有关的海岛,如果没有“如何过年”故事,就没有现居民的先人入住,就没有现在的竹岔岛。竹岔岛,这是一座身处喧嚣之外的寂静之岛,海岛上的居民已经在此生活了约350年,他们朴实、善良、勇敢,与大海搏命,和大海共生,特殊的环境让他们更盼望着过年,期待着团圆,年味年年如一的浓。凌寒喜迎“春”,2月5日,腊月二十,海上温度-12℃左右,记者随着一路颠簸的客船前往竹岔岛,感受海岛社区里的年味,体会海岛人的相守与温情,探寻这座岛的前世今生。
目前岛上没有燃气暖气,没有网线;想要进出,除了租船,就是一天两班的轮渡。近年来,时代变迁,更多人离岛工作生活,常住居民只剩下一半,到了过年,更是只有十分之一的人留守。人虽然不如以往的多,但岛上的春节还像以前那样讲究,坐船外出购买年货,自己劈柴做年糕,就连那些近两年在外过春节的居民也说,等到孩子大点了,还要回岛上过年……
■小资料竹岔岛
竹岔岛与薛家岛隔海相望,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原生态小渔岛,与其东侧的脱岛(也称砣岛)、大石岛、小石岛构成竹岔岛群。竹岔岛是一个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小岛,距薛家岛3海里。据了解,岛上共有居民201户,目前留在岛上、在岛上过年的仅有20来户。
通往春天的轮渡
船
在旅游季节,会有旅游船只在竹岔岛靠岸。而在冬季,出入竹岔岛只有两个方式,要么乘坐摆渡船,要么自己租船。价钱较为便宜的摆渡船自然更受欢迎。起点位于薛家岛轮渡码头的摆渡船,一天可发两班,早上7点20分,下午2点。遇到大风等恶劣天气,会停航。2月5日早上7点,准备出发的渡船“海龙5”号打开了门,乘客陆续赶来。他们带着大包小包,有各式蔬菜,有大小福字,还有一袋袋面粉。7点20分,全部乘客都已坐定,不算半岛记者,共6人。
6名乘客中,管女士和同伴是去竹岔岛观光的,她们还带着小拉车,打算买一些海鲜。剩下的4名乘客,包括杨爱红在内,都是青岛西海岸新区薛家岛街道竹岔岛社区居民,彼此都认识。“天太冷了,加上近海比较穷,岛上渔船都早停了,应该没什么鲜货了。”杨爱红很遗憾地说。
一早赶来坐船的杨爱红今年52岁,目前没有住在岛上。“岛上就我们一个社区,原来叫村。我现在出岛越冬,隔三差五回岛一趟。”杨爱红说,在外面住不上三个月,还是住在岛上为主。在岛上,她开着一家饭店,春节后天气变暖,岛上游客会越来越多,到夏天是旺季,一年中,过了国庆假期,游客就少了。杨秀敏,情况和杨爱红类似,也在岛上开着一家饭店,也是“出岛越冬”。据了解,岛上共有居民201户,目前留在岛上,在岛上过年的仅有20来户。
“以前可热闹多了,居民多,在岛上过年的也多,一进腊月门就瞅准机会出来买年货。”杨爱红说,为了置办年货,要多次乘船离岛。返航船只上,熙熙攘攘,年货堆成小山相似,场面非常壮观。据了解,为了岛上居民出行方便,当地政府和轮渡公司积极协调,开通了薛家岛和竹岔岛间的轮渡专线,也有约20年了。在居民们谈笑中,40分钟后靠上了竹岔岛码头。码头不大,非常牢固,杨爱红的丈夫王淑平和其他乡亲已在码头上等候,他们把面粉、蔬菜搬上码头,放到独轮车上,然后推着往家里走。
开蒸春节的年糕
年
纯净的海风,蜿蜒的小路,这里没有钢筋水泥高楼大厦,没有喧闹的车水马龙和拥挤的人潮。不大的竹岔岛上,房子占据的面积并不大。一排排的房屋不太高,巷子很窄,大多数大门都上了锁。临街房屋大多挂着或“酒店”或“超市”的招牌,绝大多数都是渔家宴,但此时基本是紧闭着大门。街道上,不时有居民通过。
从薛家岛赶来的杨爱红,此行回岛要蒸馒头、年糕等面食。上午9时许,杨爱红收拾好糯米团,接着揉面……“俺两人都在岛上土生土长的。”杨爱红说,岛内比较封闭,亲属一介绍,两人就好上了,在岛上也没有电影院等太多娱乐场所,逛街就是围着海岛转圈,“这一转转了几十年,岛上的爱情就是平平淡淡,总之一句话,他挺好的。”
听到妻子的夸奖,王淑平也有些不好意思,最近几天,他也没闲着,去岛外买了不少烟花爆竹回来。“虽然不在岛上过年,还要回来上坟、放鞭炮、贴春联。”购买鞭炮对于岛上居民来说,算是个大事。乘坐轮渡不能带烟花爆竹,因此三五家一起租一条船,烟花爆竹能把船摆满了。
同一时间,邻居王淑霞也在做过年的年糕。在岛上,王淑霞是真正的“灵魂工程师”。今年她59岁,在竹岔岛小学工作了38年,从小学校长的岗位上退休,岛上很多人都是王淑霞的学生。“我就是她的学生,岛上两三代居民,几乎都曾听过她的课。”王淑平说,自己很尊重她,她是一位有大爱的人。“鼎盛”的时候,学校里有6个班,除了小学,王淑霞还教初中课程。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岛民外出打工,岛上的常住居民逐年减少。目前,岛上1名老师,两名学生,老师是上级部门派来的。为了岛内的孩子们,王淑霞放弃了好多次岛外从教的机会,目前桃李满海岛,爱溢岛内外。退休后的王淑霞从去年起在岛外看孙辈,虽然不在岛上过年,但一进腊月就忙年的情形跟以往一样,“通过做这些传统的面食,希望孩子们能珍惜中华民族好的传统。”
新闻推荐
半岛全媒体记者韩小伟报道本报2月7日讯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转眼已到小年。很多市民也在为春节回家走亲访友的礼物犯愁,那就带最具青岛特色的海产品——海参吧,既能给家人增强抵抗力,又有面...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