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的三月,青岛还是春寒料峭,贵州却已春意盎然,油菜花漫山遍野,对青岛实验高中的学子来说,一年一度的研学之旅如约而至。四年了,让“状元红”和“田野金”赴一场既定的约会,是青岛实验高中“新人文”教育的一大亮点。3月23日,“红色星火,砥砺黔行”青岛实验高中2018级全体学生贵州研学旅行正式启动,16个班近700名师生分16批赴遵义、安顺、贵阳,在2000公里之外的贵州,传承红色基因,体验4A学习,了解民俗风情,饱览祖国河山,由此开启历时8天的岛城最大规模的研学之旅。
创纪录数字背后凸显办学魄力
2018级全体学生、带队教师、家长志愿者组成的青岛史上最大规模研学团队,跨越2000公里长达8天的遥远贵州之行,涵盖息烽、遵义、平塘、云峰、关岭、安顺的密集行程安排……青岛实验高中的“红色星火,砥砺黔行”贵州研学旅行,从参与人数、研学天数到目的地选择、行程安排,创造了青岛中小学研学历史乃至山东研学历史上的无数个“之最”。一个个创纪录的数字背后,则是一所高中自信办学的魄力和对师生充分信任的底气。
连续几年的研学旅行,让青岛实验高中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组织形式。学校在制定年度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安排时,针对研学旅行项目专门安排一星期的课时,确保研学旅行的时间并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研学小学期”也是平日教学的一部分,全体科目的老师跟随所教班级全程参与研学,随时随地“传道授业解惑”,为研学之旅提供导师保障。
研学旅行契合新高考改革之需
从众人观望中的两个新人文班试水,到成为岛城高中学生艳羡的学校传统,青岛实验高中的“诗意黔行”研学之旅坚持了4年。在校长孙睿看来,让学生大规模远赴贵州研学成为传统,既是新时代教育之需,也是新高考改革之需,更是“新人文”教育之需。“‘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鲜明主题,一个重要的路径就是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熏陶学生。”在他看来,遵义会议遗址、息烽集中营遗址、王若飞故居、喀斯特地貌、屯堡文化、安顺文庙……多彩贵州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更兼具人文特色,让学生在行走中感受祖国发展的不易,激发责任和担当,最大程度开启心智、磨砺身心。
“新高考改革把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录取的重要参考,而研学旅行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部分,是新高考制度下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更是新高考改革方向下的必然选择。”孙睿认为,研学旅行具备综合学科的属性,存在跨学科学习的特点,旅途中的体验探究方式,便于学生汲取多学科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研学旅行将学习与生活连接,将学习空间转移到大自然这个最大的教室之中,让学生在原生态大自然中实践理论,让理论应用于实践。研学旅行还属于“考察探究”类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观察、访谈、实践锤炼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创新精神。“从这些层面上讲,研学旅行契合了新高考对综合性、应用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更高要求。”
踏歌行走中学生加速度成长
孙睿介绍,新人文教育是青岛实验高中的办学特色,旨在打破以教师教材、课堂、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创建以学生、活动、社会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注重行知合一,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求得真知。为此学校组织了大量的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融入自然,感知社会,给学生充分拓展视野、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空间。每年一度的研学旅行就是重要的活动之一。“2016年,我们组织了新人文两个班的同学赴贵州研学旅行。2017年第一次组织整个级部赴贵州研学旅行。2018年我们在研学旅行中更加凸显了红色因素。三年的研学旅行,给了学生丰厚的人文积淀。”
徜徉在天大地大的旖旎风景中,感受截然不同的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经受志愿服务带来的一次次心灵冲击……学生们一路踏歌行走,一路加速度成长,用丰富的见闻构建全新的思维模式。“这些思考、这些感悟是在校园里无法得到的,学生能‘见贤思齐’能‘崇德向善’,能把远方的人与自己真正地关联起来,能把家国河山与自己的情感关联起来,这是在学校里很难教会他们的一种大爱,这种爱不仅仅流淌在笔端,更蕴积在心头,这种爱教会学生们怎样去生活,怎样用澄澈和充满善意的内心去拥抱和感受社会,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有益于家、国、天下的大气之人。”
提供38个课题提升研学价值
“英魂托日月,正气冲霄汉;丹心照汗青,肝胆映河山!”耳畔响着缅怀革命先烈的悼词,触目为肃穆悲怆的面孔,24日下午5时,在息烽集中营前纪念广场上,2018级8班的41名学生低头脱帽、庄严肃穆,集体默哀三分钟,向革命先烈表达深切缅怀与悼念,这正是青岛实验高中2019年研学旅行统一课程的重要一环。
课程决定研学旅行的价值,学校全体教师在学期之初,就精心汇集制定了研学课程。研学旅行筹备期间,学校组织各学科教师,针对研学目的地选择、研学路线制定、研学课程开发进行集体研磨。这次的研学,学校设计集体课程四节,分别安排在息烽集中营、安顺文庙、天眼和关岭民族高中,让同学们在统一的具有强烈仪式感的学习中缅怀先烈,仰慕先贤,追求科学,抵制诱惑。
“4年前,第一批新人文班的学生赴贵州支教调研时我就是带队老师,没想到4年过去了,研学旅行成了我们的传统,发展到了这么大规模。”2018级2班班主任徐真告诉记者,4年间研学的规模扩大,研学的课程也在不断完善,今年学校首次为每名学生印制了《青岛实验高中研学旅行指导手册》,这份厚达72页的手册,不仅涵盖研学旅行行程、课程、纪律要求以及各项任务落实区间;更是每个学生私家独属的“研学日志”。记者注意到,手册中各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研学课题38个。“学生们人人有课题,前期我们老师已经指导学生顺利开题。在路途中结合‘十个一’项目,还要求学生每天写研学日记,提交摄影佳作一张、学唱经典歌曲一首、当众演讲一次,研学结束后撰写研学心得不少于3000字。”
全程网上直播让家校“零距离”
“孩子们,加油!等你们凯旋。”24日中午,青岛机场二楼安检通道入口处,2018级2班43名学生,正在班主任徐真的带领下准备安检。不同于前来送行家长们的依依惜别,统一身着“状元红”校服的学生们脸上,满是兴奋和期待。“从一入学我就知道学校有这个传统,所以一直特别期待。”学生王胤均说,这是自己长这么大,第一次和全班同学集体出行。
“这样的机会对这些孩子而言,可能一辈子就这一次。女儿这么大第一次离开我出去这么久,相信她会有很大的成长。”董胜坤的爸爸带着小儿子来给女儿送行,他对孩子的出行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为了让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放心,青岛实验高中对8天的研学活动进行全程网上直播,及时展示精彩的活动瞬间,让家长们及时获知各班学生的表现。从进机场安检到登机再到顺利抵达,从每到一个景点的“打卡签到”再到午餐晚休的每个细节,老师们都会实时向家长告知。透过手机屏幕,家长可以实时感知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一路黔行一路课程24小时皆成长
一路黔行,一路课程。记者注意到,从晨诵到夜读,研学中分分秒秒,都被学生们见缝插针进行充分利用。早上8时,8班的学生结束晨诵后,崔天琪老师带着学生品读《赤壁赋》,感受苏轼从诗人到哲人的升华,指导学习思路与方法。上午11时,奔赴天眼的路上,高一11班的同学们利用大巴上的时间,认真研读《指导手册》上南仁东先生的事迹资料。下午5时,即使在青岛机场候机的短暂时间,高一14班的学生们还在杨梦云老师的指导下背诵政治提纲。
从飞机候机厅开始组织志愿者行动,自主学习;每次就餐之后,帮助餐厅收拾餐具,在劳动中奉献自我;旅行途中处理好自己各项事务,在劳动中自我完善;8天的紧密行程,在行走中进行身体磨砺;在多彩贵州欣赏壮美山河,陶冶自我情操;用相机记录魅力瞬间,欣赏美创造美……诗意黔行,诗意研学,一路欢歌,一路收获!在青春最美好的时刻,和最要好的同学,共赴一个美好的约会。一次贵州研学之行,铭记终生,成为青岛实验高中的学子们进入大学后最美好的高中记忆,也是最为别的学校的同学羡慕的记忆。
记者王晓雨
新闻推荐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寻找到可靠稳定的融资来源一直是关乎企业生存发展重要问题。而这对于众多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