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夏 武娟
近日,大连市一名10岁女孩被一名13岁男孩杀害的案件引起社会关注。随后,网上有人传播“一男孩面对指责敷衍应和”的视频,有网友将该视频中的男孩误指为前述案件的“杀人犯”。视频中男孩的父亲张先生说,视频传播后,其儿子因害怕不敢回家,在外“流浪”近10天。被找到后,儿子变得不爱说话、状态不好。
近些年,在热点事件中因谣言并遭到网络暴力的案例并不鲜见。2016年“江歌遇害案”被热议,网友“人肉搜索”刘鑫及其家人,青岛一位阿姨不幸“躺枪”,3天接2000多个骚扰电话和数百条辱骂短信;重庆万州区长江二桥发生公交车坠江事故后,小轿车司机邝女士被谣传引发事故,遭到网络暴力。最高人民法院也曾公布过一起案例,因怀疑中学生徐某在服装店偷拿一件衣服,服装店将徐某在该店的视频截图传上网,一个多小时后,网上的“人肉搜索”就将徐某的个人信息全部曝光,两日后,徐某跳河自尽。
网络暴力不能任其发展,要有效整治,还需法治护航。虽然目前,我国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规范互联网行为已有法可依,但因“网络暴力”成本较低,管理层对个人信息保护不力、追责机制不够完善、网络实名制还有漏洞等,都给了“网络暴力”以可乘之机。因此,一方面要提高“施暴”成本,对于触及法律法规的言语和个人严肃追究;另一方面,要规范和净化网络环境,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治网,让法治为消除网络暴力护航。只有当一切回归理性,走上法治轨道,网民们才能从根源上自律。
新闻推荐
人事管理业务审批“不见面” 市人社局全省率先启用电子签章 预计每年可节省600多万元
本报11月21日讯今年以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深化“流程再造”,针对基层单位办理工资审批业务需在各类证明材料、审批表格...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