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5月7日讯 5月6日清晨4点06分,青岛市中心医院骨髓移植中心内,来自海南省海口市一名男性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成功输入一名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体内。疫情下,一场自海口到青岛跨越2000多公里的爱与生命的传递成功上演。
闯过难关赢得治愈希望
2019年8月,33岁的男患者张强 (化名)被送到青岛市中心医院就诊时,已经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并有感染性休克,生命垂危。经全面诊断,张强被确诊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而且出现败血症、肝脓肿、直肠感染、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10月30日,青岛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专家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韩明哲教授、赵洪国教授远程会诊,初步制定了救治方案,患者被送进移植仓,进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免疫抑制治疗及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但此次移植并未取得预期疗效。市中心医院血液科团队随后调整了治疗方案,经输血、抗感染等支持治疗,张强闯过了感染、心衰、出血等难关,赢得了二次移植的机会,治愈疾病的希望再次出现。
2020年3月,经过多方寻找,医护人员终于在中华骨髓库找到与张强配型9/10相合的爱心捐献者,这名捐献者远在海南省海口市。得知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血液病的有效手段,能够带给患者生的希望,这名爱心捐献者同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因受到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各地纷纷采取严格的防疫管控措施,全国大部分造血干细胞捐献和移植案例暂缓。但面对疫情,青岛和海口两地相关部门启动紧急流程,仅1个多月完成了捐献者查体。
两次捐献和一场生命接力
5月5日,一场生命接力开始了。下午2时,经过数个小时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爱心捐献者捐出的235毫升“生命的种子”干细胞混悬液被放到干细胞转运箱中,爱心志愿者乘坐当天下午5时的飞机从海口出发,一路护送至青岛。当天深夜11时,航班降落在流亭机场,等候多时的青岛市中心医院血液科副主任李颖接到宝贵的“生命的种子”,紧急赶往医院。5月6日凌晨4点06分,李颖将跨越了2000多公里的造血干细胞输入患者张强的体内。
这场爱心的传递并没有结束。 5月6日上午,因为考虑到重型再障异基因移植需要更充足数量的造血干细胞,海口的爱心捐献者再次捐献135毫升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再次从海口乘机当晚送到了青岛。血液科主任王玲顺利与志愿者完成交接后,直奔医院进仓再次为患者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目前张强状态平稳,正在密切观察中。
期待“生命的种子”萌芽成长
“是患者的坚强,也是医护人员的坚持,才让他等到了这次‘重生’的机会。 ”王玲讲述,这次跨越2000余公里的爱心传递中,要感谢中华骨髓库的爱心捐助者;要感谢志愿者们在疫情期间不惧风险,接连两天往返奔波。王玲也为青岛市中心医院血液科的所有同仁们感到骄傲,因为他们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愈发成熟,团队协作更为和谐,才能让这么重症、高危的患者存活下来,并等到了合适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让我们一起期待‘生命的种子’萌芽成长,愿患者尽快康复。 ”
记者获悉,青岛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是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于2003年在青岛市率先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是青岛市最早开展移植,也是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例数最多的单位,疗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2011年成为青岛市最早的中华骨髓库 “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医院”,2016年3月,血液科揭牌成立了骨髓移植名家专病工作室并聘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韩明哲教授为首席专家。 2017年加盟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牵头成立的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
(记者 黄飞通讯员 马华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岛城九万多名初中毕业生今重返校园,记者探访三十七中开学流程样本 体育课不组织跑操,放学勿逗留
青岛三十七中老师们进行开学演练(学校提供)半岛记者孙雅琴5月8日,青岛九万多名初中毕业生将重返校园。5月7日,记者采访...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