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越来越多,尤其是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有很多的感悟和反思,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重症医学中心主任曲彦把关注点放在了疫情后时代如何倡导健康生活习惯上。从“大处”着眼,如何加强重大突发事件风险分析与评估工作,提升各级应急信息整合、分析和研判能力;建立立体网络体系,形成监测、预测、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建立区域应急中心。从“小处”着手,如何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减少疾病传播,都值得我们反思。
建议全市推广使用公筷公勺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上了一堂刻骨铭心的“健康教育课”。
自疫情暴发以来,分餐制、公筷公勺制再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不少地区相继发布了文明用餐的倡议。世卫组织统计数据表明,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比如甲肝、乙肝、幽门螺杆菌等等。聚餐时私筷取餐、私筷同盘,更是为病毒、细菌、微生物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次疫情中,因聚餐引发的感染病例更是为大众敲响了警钟。近日,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的专家们为此专门进行了一场实验,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细菌对比。用餐完毕完成取样之后,采集的样本通过冷链运到实验室。经过48小时的培育,实验结果出来后令人大吃一惊!不同菜品“非公筷”组的菌落总数是“公筷”组的将近3倍-250倍之多。
在曲彦看来,推行“全民公筷”迫在眉睫,她建议在《青岛市食品安全条例》中加入餐饮单位提供公筷、公勺的规定,要求餐饮单位应“主动向消费者提供公筷、公勺等公用餐具”,不达标者予以处罚。
建立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秩序
病毒携带者和感染病人吐出的痰,相当于病毒的“培养基”,一口痰中“驻扎”成千上万的病毒,当这些病毒蒸发到空气中,经风一吹,病原体就会在空气中扬起而形成气溶胶,健康的市民通过呼吸这些带有病毒的空气颗粒,很容易“中招”。如果不小心踩到了问题痰,那更是通过鞋把病毒带回了家,也会不知不觉“中招”。
很多飞沫传染的呼吸系统疾病,比如结核、麻疹、流感等,通过痰液都可能传播。因此,曲彦强烈呼吁市民勿随地吐痰,必须吐痰时,请用纸巾包好,再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同时倡导广大市民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帕或卫生纸遮挡,除了反复倡议,建议在《青岛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中明确规定: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包括便溺、乱扔垃圾等行为),应予以罚款,最高可处500元罚款。如在公共场所发现随地吐痰等行为,可以向市民进行公示,形成社会监督的氛围,以约束人们的行为。只有人人都把随地吐痰看作一种不文明行为,才会倒逼某些积习难改的个人纠正自己的行为。同时建立有奖举报机制,推动建立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管秩序。
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曲彦提议,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可直接保护人民群众免受来自野生动物病毒感染新发传染病的侵袭。从长远看,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有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改善我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互动、良性循环。由于滥食野生动物,食用的人、接触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感染的“零号病人”,对身边的人、社会公众都会带来潜在的致病风险。要坚持全链条管控,禁止食用是一个主要目标,但在以食用为目的的链条上还有猎捕、交易、运输等多种行为。要全面加以管控,出台相应处罚条例,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马晓婷
新闻推荐
初夏时光,日头微辣,到了吃各种缤纷水果的季节了。樱桃红烁烁、荔枝圆滚滚、西瓜甘甜脆,织着夏日阳光的花边,瞬间塞满了你的唇...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