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真实记录,城建档案是城市过去、现在、将来发展轨迹的记忆载体。 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青岛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向市民展示珍贵的馆藏历史档案、城建档案案卷成品等。 3位热心市民还捐赠了青岛上世纪50年代航拍照片、口述青岛城建史的影像资料等珍贵资料。其中首次展出的1898年“大德钦命水师总统总督告示”,吸引了市民的目光,这张德占青岛的“地界确认告示”,揭开了122年前那一段尘封的历史。
揭开城建档案神秘面纱
6月9日上午,位于黄县路1号的青岛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敞开大门,热情欢迎市民走进馆内,在“国际档案日”这一特殊日子,向市民揭开了城建档案的神秘面纱,使更多人了解到城建档案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当天,在市城建档案馆还举行了一场档案捐赠仪式,张赤、窦典森、白怀章3位热心市民向档案馆捐赠了青岛上世纪50年代的航拍照片、口述青岛城建史的影像资料及反映青岛老建筑的油画作品。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市城建档案馆与海外专家、留学生合作,征集到散落在德国和日本的有关青岛城建史料电子版50余万字,照片近500张,图纸近百张。其中,1919年至1922年日本大正年间有关青岛的珍贵史料,填补了青岛市该段时期的城建档案空白。
市民捐赠珍贵资料
“我希望这些航拍照片能发挥更大的价值,让后人更多了解青岛的历史面貌。”航拍照片捐赠者窦典森告诉记者,他捐赠的近10张照片是当时在部队归档整理资料时保留的,照片是利用水上飞机航拍的上世纪50年代的青岛,应该说是比较早的航拍照片了,反映了当时城市建设面貌。他认为这些黑白照片留在自己手里,时间久了容易褪色,捐赠给档案馆保存更有意义。
作为老青岛的66岁市民白怀章,将自己创作的8幅青岛老建筑老街区的油画捐赠出来,希望永久地留住城市发展印记。白怀章说,他从小在西镇长大,对老青岛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通过老照片临摹、写生等方式创作了海大、基督教堂、金口一路等街景建筑画作,还原上世纪70年代青岛的城市风貌和城市特点,“随着岁月更替,一些老建筑已面目全非了。我希望这些画作能留住城市真容。”白怀章告诉记者。
青岛电视台退休职工张赤一直关注着城市的发展,此次他捐赠的是老父亲口述青岛城建史的影像资料。“我父亲是青岛第一任建委主任,在职8年,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很多关键时期,因此我录下了他对于青岛建设发展的口述历史。”张赤至今还记得父亲说起当年旧村改造拆迁时的情形和细节。他认为当年拍下的这些影像资料是记录城市发展的真实档案,交由档案馆保存可以发挥它的作用。
新闻推荐
营商环境咋优化?岛城有了“细杠杠” 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青岛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
扫码获取本新闻更多信息半岛记者李晓哲6月9日下午,青岛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分组审议了《青岛市优化营商环境条...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