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辛苦,需要耐得住“坐冷板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华军的经历是极好的证明。这位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的专家学者,昨天又获得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长期默默致力于海洋工程研究,已经耕耘30多年。从农村走出来,做过工人、当过兵,李华军几易其职,但不改对科研的热爱。在科教兴国的时代大潮里,他身处其中,亦被感染。在“战风斗浪”的过程中,成为我国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领域的领军人物。
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华军常说,做科研要有两种精神:“发扬科学家精神,坐得住、钻得深,做出一些卓有成效的成果;也应该有企业家精神,把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汇聚到一起,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在海洋工程研究领域,他做到了。
经10余年探索研究和反复试验,李华军团队创建了近浅海工程安全防浪、水下自动测控安装、损伤检测与修复加固新技术等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体系。其中,“浅海导管架式海洋平台浪致过度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工程应用”“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若干关键技术及应用”和 “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分别于2004年、2010年和201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近浅海出发,李华军团队也把海洋工程向深远海拓展。经多年攻关,李华军团队在新型海洋结构物研发、大型海洋平台整体浮托安装和海洋平台整体动力检测与修复加固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创新技术成果。
让技术走向海上丝绸之路
李华军团队的创新成果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具体的问题,而且聚焦于海洋工程的共性或者关键性技术进行突破,推动转化应用。
在渤海南部的埕岛油田,李华军团队利用 “浅海导管架式海洋平台浪致过度振动控制技术”,花费1000万元左右解决了平台过度振动的问题,避免拆除平台带来的四五亿元的损失;在巴基斯坦胡布燃煤电厂项目中,李华军团队与中国交建下属公司一起研发 “桩顶支撑移动平台桩基施工技术与装备”,消除了恶劣海况对桩基施工进度和精度的影响,保证了全天候安全、高效施工……
从新型海洋工程装备设计研发到安装运行再到后期维护,李华军团队的技术不仅在国内开花结果,而且走出国门,走向海上丝绸之路,支撑了100余项国内外重要工程的安全建设与运行,工程总投资超过千亿元,经济效益超过百亿元。
凭借这些成就,由中国海洋大学牵头申报、李华军作为负责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多场多体多尺度耦合及其对海工装备性能与安全的影响机制”正式获批实施,将在海工装备环境载荷、结构动力特性与失效模式等方面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
帮油田避免数亿元损失
其实,在海洋工程领域,李华军是“后起之秀”,发展之初也遇到不少挑战。
1999年,李华军意外得知埕岛油田中心二号平台存在过度振动问题,尤其在冬季,平台晃动得格外厉害。这一问题被列为“中石化十大安全隐患”之一。李华军主动请求承担该平台的诊断和治理工作。不过,埕岛油田负责方虽然答应了,却并不看好这个团队。
“平台空间很小,吃饭都需要轮班。睡觉、研讨、制定方案都是在工人临时腾出的储藏室里,每次检测都要在平台上待十几天。 ”谈及当时的情景,李华军记忆犹新。为了获得真实完整的数据,团队要在冬季进行最大风浪的测试,施工时则正好相反,一般选择在风平浪静的夏季。 “从承担项目,到现场测试、处理数据,再到制定治理方案,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一年。 ”一年后,平台过度振动问题被顺利解决,原本打算拆除的平台保留了下来,避免了数亿元的损失。
李华军表示,“在海洋工程领域,我们团队是有些突破和贡献,但相较于我国的发展需求和其他发达国家来说,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加倍努力,在海工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在产业瓶颈上加以破解,真正做到对标先进,位居其中,实现超越。 ”
观海新闻/青报全媒体记者 李勋祥
新闻推荐
小殷的遭遇不仅是个例:11月16日下午,李先生在杭州路国美门前被骑摩托车男子撞伤,骑车男子带李先生去医院检查,当时未见异常。...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