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王爱科
数字、科技、智能等领域迅速发展,不应该让视力模糊、手脚缓慢、记忆力差的老人成为“局外人”。面对“数字鸿沟”,医疗机构该如何确保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群体享受舒适、温馨、便捷的优先医疗服务,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近日,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老年人医疗优待政策的通知》,要求全市所有医疗机构优化老年人医疗优待政策落实到位。而且,通知中给出了明确的时间点,要在2021年1月1日解决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优待政策。
依据《青岛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末,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将超过185万,占总人口的23%以上。站在即将到来的“十四五”关口,人口老龄化也将给智慧生活的普及带来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数字、科技、智能等领域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等层出不穷,横在中青年人和老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会越来越大。
10多年前,在60岁以上老年人医疗优待方面,北京是从“六优先”入手,即优先挂号、就诊、化验、检查、交费、取药,从就医的各个环节,纾解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相比之下,青岛的做法,在“六优先”之外,又简化了就医凭证,开通绿色通道,并取消户籍限制等,且不得要求老年人另外办理其他的凭证。
就医软环境建设上,各医疗机构首先要解决的,是老年人普遍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这就要求不仅要简化、优化就医流程,更要完善电话、网络、现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让老年人预约挂号渠道更畅通;还要提供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配备导医、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就医指导服务。
最为根本的一点,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上,要适当地向老年人倾斜。在后疫情时期,尤其要如此。面对时下智慧医疗风起云涌的大潮,医疗机构不妨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满足运用智能技术有困难的老年人需求。
在保留传统服务方式、等一等老年人的同时,当然还要两条腿走路,帮更多老人学会上网、扫码、使用智能手机,才能让老龄化社会与数字时代同行,让更多老年人在数字时代安享便利。
简单来说,让数据多跑路,让老人少跑腿,线上线下协同,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更便捷、更舒适、更贴心的就医体验,互联网医疗、智能化才不会成为阻碍老年人就医的“数字鸿沟”。
[有医说医]
新闻推荐
□记者肖芳通讯员邓佳报道本报青岛讯近日,青岛市城阳区档案馆展厅布展及配套服务项目验收会召开,该馆“走近档案”专题...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