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底到4月底,六十多个日日夜夜,市南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姜萌萌是在隔离酒店度过的,至今回想起来,一帧帧仍印刻在她的记忆中。第一次穿防护服,毕业后第一次天天“复习”专业课,第一次离家这么久……作为一名志愿者,在特殊的抗疫“战场”上,姜萌萌创下了自己的多个“第一次”,也圆满交出了一份志愿服务高分答卷。
身披“铠甲”心涌斗志
今年2月底,国内疫情达到阶段性拐点时,东亚疫情突然暴发。青岛设立隔离酒店,隔离从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入境的旅客。姜萌萌在大学学习的是日语专业,她成为入境人员隔离酒店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一员,主要负责接待日本入境者。
“一方面觉得自己能够成为入境隔离酒店第一批志愿者,非常荣幸,可以用自己所学为国家防疫工作贡献一份力量;但另一方面也有担心,因为当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仍比较紧张,隔离酒店的风险也会比普通环境更高一些。”谈及当初参与志愿服务的心情,姜萌萌并没有“高谈阔论”,而是坦言当时心情比较复杂。最终姜萌萌决定实行自我减压,再加上父母的支持、同事的鼓舞,以及隔离酒店入境人员的信任,都在无形之中赋予姜萌萌直面挑战的决心和信心。“作为年轻人,越是艰难困苦的环境,越要迎难而上。”
疫情防控工作期间,隔离防护服就是姜萌萌每天的日常穿着。第一次穿上防护服,心底有一丝紧张,而最大的感受是不适。“当时穿着全套的隔离防护服,虽然冬天还比较冷,但是一穿可能要几个小时,穿一会之后,就感觉整个后背都已经湿透。而且N95口罩因为和面部贴合紧密,摘下来时感觉耳朵被扯得特别疼,脸上也会有深深的压痕。”不过在很短的时间内,姜萌萌就适应了自己的这身“铠甲”,每当穿上防护服,心中都涌起一股斗志,感觉自己就是一名抗疫战士。
参加防控父母非常支持
重拾日语专业课,姜萌萌游刃有余,遇到韩国客人,不太懂韩语的她也有自己的办法。有一次,姜萌萌接待了一名韩国人,姜萌萌只能一边说英语,一边比划着交流。之后,如果这位韩国人有要求,他就用纸条传递消息,姜萌萌拿到纸条回去翻译,然后提供相应的帮助。14天隔离结束过后,这位韩国人对姜萌萌表达了深深的感谢之情。
在隔离酒店的志愿服务工作,繁重又琐碎。姜萌萌需要给楼上的入境隔离人员分发餐食,等他们用餐完毕把餐食、垃圾统一放到门外,姜萌萌再去进行垃圾清理和消杀消毒。等到所有的工作结束后,姜萌萌才会在缓冲区域把隔离防护服脱掉,出来用餐。在疫情后期,姜萌萌还要每天向市南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报告接待人员的详细信息。那些每天和同事们熬到凌晨两三点的日子让姜萌萌印象深刻。
工作结束后,姜萌萌都会抽空给父母报个平安,作为一个90后青岛小嫚,除了上大学,姜萌萌第一次离开父母这么久。谈及家人对她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态度,姜萌萌说父母对她的防疫工作非常支持。她的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得知女儿即将“逆行”一线,认真地对她说:组织安排你去,是对你的信任,你一定不要退缩,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而作为一名疼爱女儿的父亲,他也会担心。每次父女俩通电话,他总会叮嘱姜萌萌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姜萌萌说,正是因为父母的支持与理解,才使她没有后顾之忧地奋战一线。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张琰通讯员王昕
新闻推荐
今年65岁的陈先生,右眼反复眼红、磨痛、视力下降,平均每年要犯1-2次,因为自己点点儿眼药水就能好转,所以没把这个病当回事。...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