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手臂一挥,违建的屋顶轰然倒地。2020年12月24日,中山路72号、117号及周边近千平方米的违法建设开始拆除。
机械轰鸣的施工现场不远处的广西路43号,一座百年德式建筑里,杨宗祉的水饺店还在营业。几年间,杨宗祉的老邻居都陆续搬走了,在这里住了66年的老杨家,如今成了这座老房子里唯一还有烟火气的一户人家。今年冬天的寒风格外凛冽,百年老街更新的景象如火如荼,留守的老杨却依旧过得云淡风轻。“围城”内外,两个世界在日出日落的平行时空中交替并行。
留守的时光
上午11点,杨宗祉打开水饺店的大门,把手机放在柜台上,点开讲评书的APP软件,手机里说书人声音浑厚,抑扬顿挫,18平方米的小屋里立刻升腾起一股热乎气儿。这时的老杨仿佛开启了一种仪式,又像老农扛着锄把走进了他的麦田,熟练地擦地、擦桌子……一天的劳作就此开始。
“老店,进来尝尝水饺吧,有水饺,有海鲜。”中午11点半,杨宗祉站到店门口,开始热情地招徕起客人。此时,有路人目光游离地扫视着街区,八九不离十是外地游客,老杨赶紧往店里引,游客驻足,瞥了一眼店内,见没有人,立刻转身离开了。
老杨的水饺店离青岛著名景点栈桥不过几百米,算得上是黄金地脚。近几年,老建筑里的居民都搬迁走了,周围写字楼里的办公单位也陆续搬离,经常在街区活动的常驻人口越来越少。作为北方城市,青岛的旅游旺季算来也只有夏季一季。这个冬天里,老杨的水饺店几天不开和也是常事。
“今天又降温了,外面太冷了。怎么还没上人啊?”12点多,老杨的媳妇王红霞拎着一袋从市场上买回来的蒜,走进店来。老杨接过蒜,打开袋子伸手进去翻了一下,嘟囔了一句,“怎么像洗过的。”把蒜拎进了里屋。水饺店里蒜是消耗品,以前都需要捣蒜泥,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他们只给客户提供剥好的蒜瓣。
王红霞坐在靠门口的桌子边,泡好一壶茶,把袋里的瓜子哗的一声倒在桌子上,用手轻轻拢起一个小“山丘”,便开始嗑起来。老杨也坐在了媳妇对面,王红霞把瓜子往老杨那边推了推,说:“我刚才从四方路过来,看到那边在修路,路两边的楼也在改造,楼下还营业的门头房都用绿网罩住了。你说咱这楼要修的话怎么办?”
老杨也抓起一把瓜子握在手心里,边嗑边回道:“咱这房子改造是早晚的事,就是到时候不知道能不能提提意见,别把咱的门头改得都一样,一样字体一个颜色,打眼一看这一溜,都分不出一家还是几家。”
前几年,广西路的门头房要求更换统一的门头,老杨水饺店原来探出去的门楼招牌被拆除了。随着中山路周边人气日渐冷清,原来这条街上遍布的海鲜菜馆、海鲜干货店因为经营不善,缴纳房租困难,纷纷关门。因为是自家的房,老杨倒是没有租金难赚之虞,但改造后店门不到两米宽,淹没在一排紧锁的门头房中,不仔细看,实在看不出这家水饺店还在营业。
老杨早有想法把店铺再装修一下,最近政府也提出要把中山路打造成直通大海的步行街,但是具体改造方案没出来,老杨也不敢动工。
“咱等等吧,店里的装修风格最好是能和政府的改造风格一致,看看到时候有什么统一的要求。”老杨这样盘算着,虽然对门头被拆除一直耿耿于怀,但他还是打心眼儿里盼着政府的改造能早点启动。他就像一个在等着吹哨的运动员,比赛规则细节可以有争议有质疑,但是对于前方那个终点没有任何迟疑,那始终是所有的人的目标。
水饺店的门窗框还是木制的,密封不好,老房子里没有暖气,没有燃气,冬天的风呼啸着灌进屋里,愈发显得冷清寂寥。窗台上晾晒着的西红柿摆了几排,桌子上的茶水汽氤氲,夫妻俩经常这样面对面嗑瓜子、拉家常,一坐就是一天,透过灰蒙蒙的窗户,那些热闹的过往光景仿佛就在昨天。
曾经的烟火
1998年5月1日,老杨永远记得这个日子,那年他44岁,他的水饺店开张了。
老杨的父母人缘好,整个楼里的邻居街坊都来帮忙,红红火火地放了好几挂鞭炮。大家一起帮他张罗,有的擀皮,有的调馅。店里只卖水饺,一共有11种馅,鲅鱼、蛤蜊、黄花鱼、墨鱼、虾仁等海鲜水饺是特色,西红柿肉馅水饺是招牌。做饺子馅的西红柿要放在窗台上晾晒,让它熟透了,切碎了才能流出鲜美的汁水,加入的香菜末更是点睛之笔,讲究的食材搭配在一起,才能做出调动味蕾的美食。
那时候的中山路、广西路周围,发达商厦、百盛商厦、各式老建筑里人气兴旺,一到饭点,小小的水饺店就成了“单位食堂”,络绎不绝的人流寻着香气四溢的饺子味便拥了进来。一盘饺子20多个,卖8元钱,经济实惠的水饺店慢慢有了名气,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老爸老妈,提前祝你们新年快乐。”12月30日,天气严寒,但九洲福老年公寓李沧院区却充满了欢声笑语,老年生活报2020暖阳...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