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青岛一名女摄影师发现,自己拍摄的39幅作品未经许可被一个微信公众号引用。女摄影师觉得著作权受到侵犯,将运营这个公众号的公司告上法庭,但庭审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原告在青岛、代理律师在淄博、被告在厦门,双方照片的比对也需要细致的工作——面对一系列难题,青岛市南区法院启动引入现代科技的审判平台,让这些问题迎刃而解。
未经允许公众号盗图
杨女士是青岛一名自由职业摄影师,创作大量独创性极高的摄影作品,并发表于个人豆瓣平台账户或微博平台账户。2021年初,她发现一个微信公众号上用的家装照片特别眼熟。经过对比,确认这就是自己曾经拍摄过的照片。包括这些照片在内,共有39幅摄影作品。
照片未经允许就被他人使用,杨女士取证并委托律师将这家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厦门一家网络科技公司起诉至市南区人民法院。在诉前调阶段,市南区人民法院法官、知识产权工作室成员马焕君通过E调解云平台进行调解。但未能达成一致意见。4月19日,法官通过知识产权案件智审平台,开展了一场彻底打破时空限制的“远程审判”。
“智审平台”打破时空束缚
市南区法院的这套知识产权案件智审平台引入人工智能和自动交流算法,通过数据链接,将当事人和被告拉入到同一个对话场景中,法官与原告、被告等诉讼参与人在规定期限内按照各自选择的时间登录平台,以非同步方式完成诉讼程序。“这起案件中,杨女士的委托律师及被告公司均不是在青岛,法官征得双方当事人的同意后,向双方发起了异步审理。”市南区法院的办案法官称。
电子证据智能化比对
4月19日的庭审中,马焕君通过知识产权智慧审判平台发现,杨女士上传的图片都是原始图片并附着基础信息。智审平台系统识别后,对杨女士的图片和微信公众号上的图片进行侵权比对计算,展示了侵权的总相似度、轮廓相似度、颜色相似度等。面对如此精准的比对结果,作为被告的厦门这家网络科技公司当庭认可了侵权事实,双方愿意就侵权赔偿数额进行协商。
办案法官告诉记者,知识产权案件智审平台重在“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电子证据的智能化比对,破解传统证据认定和侵权认定模糊的僵局。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首席记者刘卓毅
新闻推荐
青岛市羽毛球协会会长于海波——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