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1日是第五个“中国器官捐献主题活动日”。当天,由青岛市红十字会、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和青岛早报等单位举办的“爱心永恒 生生不息”中国器官捐献日大型城市公益巨报展在青岛市中山公园启动,这是国内首次以巨报展形式宣传和推动器官、角膜、遗体捐献工作,展期10天。该展览用69幅巨幅《青岛早报》的报纸版面、海报等形式,全面展现了青岛市以及国内器官、角膜、遗体捐献的发展历程,回顾众多捐献者的感人事迹,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彰显城市的大爱,传递城市的温暖。
青岛器官捐献者数量已达1001位
据了解, 2010年,青岛市成为全国首批器官捐献试点城市,经过青岛市红十字会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等单位10多年的探索实践,青岛市的器官捐献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区域特色的器官捐献“青岛模式”,获得全国乃至世界的认可。期间,先后涌现出了“九月天使”“和和天使”等一大批感人的捐献者典型,截至目前,青岛市器官捐献者数量已达1001位。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是我国最早开展器官移植手术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之一,自1982年成功完成首例肝脏移植和首例肾脏移植以来,几代领路人栉风沐雨,薪火相传,截至目前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共完成肝脏移植手术800余例,肾脏移植手术1500余例,器官移植手术数量及质量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前列,山东省第一。大器官利用率达到3.35,位居全国第一位,接近国际领先水平,使每一位器官捐献者的爱心奉献效益最大化。
从2014年开始,青岛市的器官捐献数量每年都有较大增长,一方面是青岛市民文明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是青岛市有了国内一流的OPO(人体器官获取组织)团队,以过硬的技术建立起了全链条的规范标准,承载器官捐献者的大爱,将捐献器官的利用率提高,让受者获得更高质量的器官,更好延续生命,整个过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被国内器官捐献界称为“青岛模式”。这一模式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器官捐献移植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在红十字会的宣传、推动和见证下,将潜在捐献者转到OPO监护室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完整的成体系平台,整个过程录音、录像、完善档案资料,做到每个环节可溯源,并且还要有完善的移植后患者随访档案。
为渴望重生的患者送去希望
2020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引进国内知名儿童肝移植专家蔡金贞教授担任青岛大学医学部器官捐献与移植研究院院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和肝脏病中心主任,带领团队开展了儿童肝移植、在体劈离儿童肝移植、亲体联合多米诺原位辅助儿童肝移植、儿童肝肾联合移植等多项高难度儿童器官移植手术。在器官移植技术方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还开展了在体原位劈离式肝移植、亲体肝移植、无输血肝移植、肝肾联合移植、胰肾联合移植等多项国际高难度器官移植手术。
“器官移植技术让许多生命走到终末期的病人重获新生,然而,没有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徐岩说,希望通过此次巨报展活动,向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传颂生命接力的感人事迹,为那些渴望重生的患者送去希望。
当天上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专家还在现场开展了咨询活动,为广大终末期肝肾疾病患者、等待器官移植者及器官移植术后患者提供免费的医疗咨询、诊断、术后康复建议。
新闻推荐
游山玩水,别忘了提防蜱虫 市疾控中心发布健康提醒谨防蜱虫叮咬守护健康人生
本报6月14日讯蜱叮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会产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及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