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崂山区部分街道地处山区,社区位置偏远、道路崎岖,120接诊到达时间平均约20分钟,而一些急症的黄金抢救时间仅有短短的4到6分钟。如何让病人在第一时间得到医疗救治呢?2020年,崂山区被确定为青岛市院前急救乡医联动试点。近一年来,崂山区已有200余名急危病人得到乡医的及时救护,有效降低了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广受好评。
提升“在家门口救人”能力
记者采访获悉,早在2016年,崂山区就在全国率先开展“120-乡医急救联动服务”,发挥乡村医生熟门熟路、了解病情、最快到达的便利优势,以完善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提升院前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为目标,让急救真正“救”在身边。为了做好这项没有经验可借鉴、没有流程可操作的工作,崂山区围绕乡村医生具体要做什么、乡村医生如何做等制定《乡村医生院前急救工作手册》,设定乡村医生急救AB角互补,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配备急救物资,规范了院前医疗急救行为。90余家一体化卫生室近200名乡村医生分批参加培训并进行了技能考试,保证每名乡村医生每年学习时间不少于60个学时,做到小班教学、结业考试、人人合格,近年来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提升了“在家门口救人”的应急救护能力。
急救网络遍布山区社区
每年的4月至10月是崂山景区的旅游旺季,时常会发生游客溺水、坠落、心脑血管意外等危急情况。崂山区率先将院前急救服务延伸至旅游景区,由专业急救人员对景区工作人员开展急救技能培训,演示院前急救操作流程、救援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景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启用两辆价值110万元的120急救车辆,为各急救站点补充更新约200万元急救器材,安排专职医护人员坐诊,提供毒蛇毒虫咬伤救护和突发心脑血管病救治等急救服务。
近年来,崂山区通过配备急救背包、除颤仪等急救设备和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急救药品,定期安排乡村医生参与各项急危重症学习培训,加强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推广应用,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质量,逐步建立并完善对山区居民的近距离医疗救援长效机制。同时,通过新增民营医院120院前急救站为辖区城乡交界处院前急救资源提供了重要补充,进一步扩大了市急救指挥中心120网络覆盖面积。目前,崂山区“120-乡医急救联动服务”网络已遍布北宅、王哥庄街道的山区社区,发挥乡村医生近距离优势,把握“黄金四分钟”,挽救病危群众生命。
远程会诊解决紧急状况
此外,崂山区在青岛市率先创建了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心电图、三级医院专家实时诊断的新型网上医疗服务模式,群众不出社区就可享受到三甲医院优质的心电诊断服务。远程心电诊断系统运行以来,累计为6万余人进行了检查,发现各种疾病7663人,160余名心梗和隐性心脏病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存活率达100%。同时,将微信实时传输功能与医疗救护结合,与医联体单位专业医师建立了“心梗急救群”“脑卒中群”“医联体转诊联络群”等多个工作群。目前已加入市级医院主任专家100余人,涵盖心内科、神经内科、中医科、儿科等20多个科室,搭建起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级综合医院沟通交流的平台。基层医务人员遇到紧急情况时,可通过微信群与上级医院医生进行实时沟通和远程会诊,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急救,并可根据情况迅速通过绿色通道将病人向上级医院转运,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无缝衔接。近年来,王哥庄街道通过微平台成功解决基层紧急突发状况30余次,为救治危重症病人赢得宝贵时间。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首席记者张译心
新闻推荐
3月1日,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发放“荣军卡”。9月1日恰好是半年,一组数字告诉你,青岛“荣军”硬核有多强:截至今年8月底,青岛市已...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