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工装、一身搜救服,他们的角色,在这两身衣服间不停轮换。
不求回报、只懂付出,他们是一群值得被尊重,但又未被深入了解的群体,他们是搜救队员。
他们中,有医生、司机、修车工、女白领,有夫妻、父子,有打工族、大老板……“干什么的都有,我们都是小人物,最大的相同点是大家都心善,都能坚持下来”。
白天治病,晚上救人
刘传海的诊室墙上,挂着一张崂山地形图。图上红色签字笔画的小红点密密麻麻,这些,都是他救援过的地点,“你看图上,红色代表能开车的路,黑色代表人走的小路,蓝色代表河流……还有很多没标注上呢”。
华严寺附近的半山腰上,高山溪谷、水声潺潺、鸟鸣阵阵,层层林雾中氤氲出一缕出世的色彩,刘传海的诊室便“安居”于此。
绳索、担架、救生衣……一件件搜救设备出现在诊室里,略显突兀。
是的,这不仅是刘传海的诊室,也是青岛红十字搜救队崂山作训点的临时队部。刘传海,是这间诊室的医生,同时,也是一名搜救队员。
刘传海是土生土长的崂山人,“从小在这里长大,小时候就喜欢爬山”。与崂山美景相伴的,却是复杂的地形和时不时发生的危险。“2015年,听说有这样一个专门救人的组织,和我的职业也很合拍,就自然而然加入进来了。”6年前,刘传海正式成为青岛红十字搜救队的一员。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启了自己的双面人生:白天治病,晚上救人。
最难忘的是2019年那个冬天。“那是2019年的第一场雪,雪花飘飘,没想到却为傍晚的一场救援增加了困难。”
那天下午4点,搜救队接到一位市民求助,称其58岁的母亲于当天上午10点左右离家后未归,但是老人去了哪里、哪个方向,关键信息缺失。这样的搜救相当难,无疑大海捞针,只能盲搜。
1小时后,31名队员在事发地点完成集结。根据有限的信息,前线队员分成7个搜寻小组,沿不同线路展开地毯式排查。搜救覆盖从七峪至凉泉、从石门山至华楼山整个区域。
12月的深夜,寒风凛冽,风刮在脸上就像刀子割肉一样生疼。“图上1厘米,山上200米。在山上,方圆100米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因为有悬崖深谷、树木杂草,极大增加了搜索的难度。”
晚上10点左右,搜救队已经对所有山域野地排查了两遍,没有发现有效信息,两只搜救犬因降雪影响,对家属提供的嗅源没有太多兴奋点。
晚上10点40分,简单休整后,所有队员展开第三轮排查,依然毫无收获,队员们无奈准备回撤。
“咣当——”,电缆井盖传出的异响惊醒了搜救队员,已经走出几十米的他们凭直觉感到异样,“地上翻遍了,只能考虑地下了”。果不其然,翻开井盖,老人因为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已经被冻僵。众人一番忙碌,直到晚上12点才用担架把老人转运至山下。
一场救援,身兼两职
搁在几年前,王磊很难想象,自己的人生会走上如今的轨道,“这一切还多亏加入了搜救队”。
1990年出生的王磊是崂山沙子口人,爬山是他的一大爱好,他的微信名就叫“巨峰”。2016年的一个周末,彼时还在当保安的王磊去爬山,途中恰逢红十字搜救队上山救援。凭着对巨峰地形的熟悉,王磊协助搜救队一起寻找,最终找到了受困者。那一次的经历让王磊印象深刻,“救人”的一幕在王磊看来“很了不起”,“我就想加入他们”。
顺理成章的,从小就常到敬老院当义工的他,成了这支队伍的一名志愿者,并接受了体能、医疗包扎、心肺复苏等各项技能训练。
像刘传海一样,王磊也同时身兼两职;与刘传海不一样,如今的王磊往往同时“扮演”着两种身份。
28岁那年,正赶上公安部门招聘辅警,王磊顺利通过考核,成为青岛市海岸警察支队沙子口派出所的一名治安辅警。因为搜救队员的身份,为更加顺利地展开工作,去年他又被调入崂山公安分局特巡警大队六巡区车组,成为一名110辅警。
“经常是我第一时间出警到事故现场后,又接到搜救队的救援任务。所以我就以两个身份同时出现在救援现场。”在王磊看来,现在的救援,已经成了他的“本职工作”。
110辅警,有警出警,无警巡逻。“多的时候一天出警20多次,有时候上一个警情还没处理完下一个就来了,也有的时候一下来两个。”无论何时,王磊都会将手机铃声调到最大,来了救援任务,他肯定第一时间冲到现场。
今年8月25日,下班后的王磊刚参加完搜救队夜训,在回家的路上就接到救援指令,他调转车头直奔救援现场。
“应该是晚上9点多,一个年轻人骑摩托车跌落八水河桥下。”最先到达现场的王磊发现,被困者落入9米深的桥下,半个身子躺在水里。从山路上绕到桥下后,王磊先对伤者进行检伤,随后,和赶到的队员一起对伤者进行包扎、固定、搬运,最终送上120急救车,“结束救援时差不多夜里11点”。
现在,王磊已经很适应随时切换自己的身份。他的车后备厢中一直放着救援服、登山鞋、救生衣、医疗包等救援装备,“随时做好出发的准备。”
是夫妻,亦是战友
朱杰和王惠玲是青岛红十字搜救队里的夫妻档,人称“百合夫妇”。
“我喜欢爬山,崂山上有一种花名叫崂山百合,每年开得漫山遍野。它耐寒,有坚韧不拔的性格,也很漂亮,所以我很喜欢。”刚进队时,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ID,王惠玲就选了“崂山百合”。
“真的没想太多,就是喜欢做一点帮助别人的事,无怨无悔的。”王惠玲是崂山矿泉水厂的一名工人,闺蜜的老公朱本宁是搜救队里的老队员,每次听闺蜜讲起朱本宁的救援故事,王惠玲都深感钦佩。就这样,王惠玲被朱本宁引荐进了搜救队。
在王惠玲入队半年后,朱杰也受到“感染”,加入了搜救队。“看到她那么辛苦,又那么快乐,我也要和她一起。”朱杰说。
从此,“百合夫妇”的时间,除了工作,就是救援。“我们业余时间如果重合就一起救援,如果不重合,就各自战斗。”
“去年7月的一天,作为预备队员的朱杰参与队里日常巡山。”早上7点半,朱杰从家出发,到中午巡山结束,马上就要走到山脚时,收到救援通知——山上一位游客突发心脏病亟需援助。
33摄氏度的高温,抬着180斤重的患病游客,朱杰和队友们轮班,用了三四个小时才再次下到山脚下。回到家时,已是下午5点左右。
“他一开厨房的门,我就感觉不妙。他的脸红得发紫,一看就是累了一天,快中暑的样子。”王惠玲抓紧做好晚饭,吃完饭稍一休息,朱杰还得赶到单位交运温馨巴士公司,那天他是晚班。
同样是巡山,去年十一假期,王惠玲结束白天的巡山,刚进家门,又接到救援任务。“当时我老公正好下班回家,我就叫上他,和我们5个队员一起,又返回山上。”
“路太远太难走了。”当时被困的是一家三口,也算是资深驴友,但由于封山加之雨水丰沛,原有的野路被植被覆盖,导致他们偏离了路线,转了两个小时没有找到路,最后报了警。
“夜间搜救我们会戴着头盔,头盔上的头灯仅能照亮脚下的一点点路,植被茂密,树杈打在头盔上咚咚响,反弹在身上就跟鞭子打在身上一样生疼。”晚7点左右,搜救队看到被困者用手机从山顶上打的光,又摸索着走了两个小时才找到他们。
“当时那家的男主人说,在远处山峰上看着我们在悬崖峭壁上左突右转寻路,一度想打电话让队员放弃救援,待天亮再说。”晚9点半,救援队开始下撤,到山下时已经夜里11点多了。
王惠玲说这种连夜救援的情况很多,幸亏儿子已经上大学,不需要照顾,他们又没有和父母同住,“老人住得离我们很近,但参加救援都不敢和他们说,怕他们担心。”
加入搜救队后,王惠玲和朱杰有了更多共同话题,讨论救援知识,分享救援经验,分享成功的喜悦,去到哪里,他们都是彼此的依靠,“即使遇到危险,我会想有老公在,心里就有了安全感,也有了动力。”
“现在,我们是夫妻,更是战友。”
敬畏自然,直面死亡
今年45岁的刘传海已经从医25年,由于为人敦厚、医术靠谱,深受村民们的信任,走在路上,迎面走来的每个村民都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
作为社区卫生室里唯一的医生,刘传海几乎全年无休,方圆3公里内1000余名居民的健康状况,他心里一清二楚。“谁有既往病史、谁近期该复诊了、都在什么年龄段、平时吃什么药、有什么合并症……基本上村里每个人有个啥毛病,我都有数。”
“前几天下雨路滑,有位老人摔倒了,他家人打电话让我赶紧去看看。”到病人家中后,刘传海手一搭,就知道老人骨折了,赶紧让家属把老人送到了医院。即便在医院里,家人也会把老人的病情、照片及时传给他:
“哥,你给看看,现在什么情况?”
“哥,按你的建议,咱怎么处理?”
“哥,你看这种线你能拆吗?”
……
然而很多时候,刘传海还没来得及回复信息,就接到了救援任务。
加入搜救队后,刘传海大概每年都要参与60场救援,时间集中在5月到10月,平均下来每两三天一场,“当时感觉上一场救援还在昨天,这一场救援又开始了。”
“前几年救援后,我还会发朋友圈,感觉自己做了好事,后来救援太多了,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很少发朋友圈了。谁会没事把吃饭、睡觉发出来。”
是救援,就有危险,就可能直面生死。
“其实,最不愿遇到的是被困者已经在山中遇难的情况,那种直面生死的场面,让人非常难受。”作为崂山作训点的老大,遇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刘传海出面。“一是因为我是医生,比较专业;另外,这种事情经历的多了,胆量也大了,心理上没有那么害怕。”
虽然身经百战,但有些血淋淋的场面还是让人后怕。
“几年前,有个攀岩爱好者在崂山上无安全措施攀岩,从50多米高的岩石上坠落下来,下面就是石头,当场死亡。”刘传海接到信息后,带着担架和队员们赶往山上。
“那个画面至今想想还让人后背发凉。他的头直接撞到石头上,面目全非,鲜红的血漫在一块块石头上,非常血腥……”刘传海回忆,当时有位年轻队员准备上前,看到这一幕后两腿发软,直接瘫软在地上。
“死者为大,我们给他进行简单包裹后,固定在担架上,6名队员运送其下山。”鲜血染红了担架和绑绳,“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后,我们都会对担架进行全面清洗,清水、洗洁精、84消毒液,等等,冲洗干净。塑料质地的担架好清洗,最难清洗的是棉质的绑绳,很难彻底清洗干净,用尽办法后,绑绳上还是会留下黄褐色的血迹。”每次看到绑绳上的血迹,刘传海都会记起一幕幕救援的画面。
经历一次次生死,面对一个个生命离去,“你会对生命更多一分敬畏,生命很脆弱,但每一个生命都要被善待,不论是生还是死。”
也正因如此,刘传海对自己的工作也倍加投入。最近,刘传海在备考国家临床执业医师,目前他是位助理医师,“年龄虽然不小了,但还要继续学,这样才能救更多人。”
新闻推荐
全程主动对接 保障用电无忧 国网青岛供电公司构建“阳光业扩”服务模式提升“获得电力”便利度
本报9月3日讯“现在办电服务真不错,以前是我们跑供电公司咨询,现在变成你们三天两头问我们进度了!”8月27日,青岛供电公司完...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