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本身的城市气质相关,青岛自带艺术“调调”。青岛市美术馆、青岛画院、大赞美术馆、嘉木美术馆和青岛市雕塑馆已经成为国内外艺术家和岛城艺术爱好者的“精神领地”。或泼墨于丹青,或造型于光影,向观众展示艺术与城市之间的故事,通过艺术记录城市变迁,挖掘人文特色,展现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在岛城已经形成“泡美术馆”的风气,青岛市美术馆的“网红墙”外,总能看到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前来“打卡”,美术馆和城市文化的关联越来越紧密。
在诸多艺术场馆中,“纺织谷”1902当代艺术馆传统与“潮”混搭的气质独树一帜。坐拥百年文化底蕴的德国包豪斯建筑群,纺织谷很有年代感,有很多以年份命名的建筑,后续也有意地保留了比较古老的工业文化符号,但也基于时尚潮流和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空间艺术的改造。纺织谷文化与旅游中心总经理姜才先介绍,“老旧厂房的外观和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当代艺术作品,我们将展览的艺术作品与我们的艺术空间进行融合,如今不管是参观还是旅游,都讲沉浸式。把现代艺术作品摆在具有百年历史的包豪斯风格的老库房里,观众会不自觉地把作品和空间做一个完美的想象和融合,这样会使艺术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和生命力。”
西海美术馆“高端”和“前沿”的理念更多体现在艺术作品的表达方面。“科技+”元素更多地叠加使用,让观众对艺术的感受得到更大程度的外延。美国艺术家比尔·维奥拉“科技+”的“沉浸式影像展”刷新岛城市民认知。西海美术馆媒介部姜雪峰介绍,从美学方面,维奥拉的影像作品对于空间环境要求极高,要求避光、隔音,美术馆对于整个展览空间的搭建经过了诸多考量和设计;科技方面,对音响设备及投影设备还有LED屏的应用,要求更是严格,美术馆为此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寻找符合要求的设备,后期调试要把每个影像的音源严格控制在相应的分贝范围值内,“这三件影像作品在三个相邻的小暗房里播放,要保证它们的声音绝对不能互相干扰”。
随着信息传播手段、特征、效能不断变化,美术馆公共教育也需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和公众认知习惯。2020年期间,很多艺术馆以线上展厅的方式向大众开放,优质的数字艺术展览和服务打破与观众的空间与时间“壁垒”。科技赋能,美术馆正在转变公共文化服务的传统内容和方式,科技+艺术形成新模式,当实体空间的呈现方式被打破,地域、距离的界限瓦解,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也正面临新的挑战,艺术展览变为一个更有可能为观众提供发现和体验之旅的空间。
新闻推荐
未来五年,飞驰吧青岛地铁! 青岛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21-2026年)获批复,将建七条地铁线
本报9月6日讯6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关于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21-2026年)的批复。批复中提到,“为落实国家...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