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青岛 > 正文

老人心理门诊里的故事

来源:青岛早报 2021-09-14 07:19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退休后为啥茶饭不思经常失眠 一场意外事故后为何性格大变……

65岁的“老病号”刘大妈总是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自从骨折痊愈后,原本爱干净的黄老太变得邋遢…… “不少人觉得抑郁就是闷闷不乐,但老年抑郁的表现更加复杂多变,需要多加留意。 ”青岛优抚医院心理干预科科长马海兰提醒。

老人故事A

退休后经常睡不好觉

今年68岁的乔磊(化名)退休前是单位里的领导,做事情雷厉风行,说的话在家和单位大家都听。退休后,“当领导当习惯了”的乔磊说话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影响力,渐渐有了失落感。其实,退休之初,乔磊和家人也都规划过美好的退休生活。乔磊的儿子送给他一辆自行车,让他每天骑车去游泳馆游泳。有一次,乔磊骑车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老伴担心他的安全,就不让他骑自行车了,乔磊觉得自己岁数大了很无用。乔磊以前很喜欢养花养鱼,现在,看到笨重的花盆、掉落的叶片,甚至鱼缸里的水质变得浑浊,都会让乔磊感觉心里堵得慌,完全没有了以前的闲情逸致。

去年开始,乔磊无缘无故失眠了好几天,漫漫长夜,他在床上翻来覆去,反复琢磨,却想不通原因。失眠的症状并没有改善,一到夜间,他总是胡思乱想,紧接着胃口变差吃不下饭,常常觉得心里烦闷。这种情况持续了将近半年,老伴陪他去医院从头到脚检查了一遍,但没有查出任何问题。 “你就是闲出来的毛病。 ”乔磊的老伴对他说。

建议

老人要学会调整心态

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因为角色的转变会感到空虚和失落,甚至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退休其实是给自己一个学会如何控制情绪的机会,日常生活中健康的缓解压力、疏导情绪的方法包括适量的运动、和朋友聊天等,做好退休后的情绪管理,能够让退休后的生活过得更加惬意。马海兰医生告诉记者,老年人抑郁症患者与年轻患者不同,多表现为表达能力下降,反应迟缓、不愿出门,严重者有轻生想法。及时的心理治疗可以帮助老年患者打开“心门”。

老人故事B

意外变故性格判若两人

在一家私企工作的黄莹说起自己76岁的老妈一脸的无奈。黄莹说,她的老妈以前性格开朗,退休后还报名了老年大学模特班。两年前,老人在家不小心滑倒造成股骨头骨折,前后在床上躺了大半年的时间。这之后,黄莹一辈子爱干净的老妈,变得邋遢,经常是两三天洗一次脚,不梳头也不爱照镜子,不愿和人说话也不爱出门,脾气也变得暴躁易怒。

黄莹的遭遇让26岁的银行职员张敏感触颇深。张敏告诉记者,她的爷爷退休前是一名教师,爷爷和奶奶的感情非常好。 2018年,奶奶因病去世,风趣幽默的爷爷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整日闷闷不乐。 “当时我们觉得爷爷是因为奶奶去世太伤心,等以后慢慢走出来就好了,所以没放在心上。爷爷原本喜欢下棋,还和奶奶一起去广场健身。但自从奶奶走后,他不愿出门了。 ”张敏说,原本她跟爷爷的关系很亲密,爷爷很疼爱她这个大孙女,现在爷爷跟她的关系“疏远”了,爷爷完全像变了一个人,看到爷爷困在抑郁情绪中,自己也觉得难过心疼。后来,一家人决定带老人去医院,结果爷爷被确诊为老年抑郁症。

建议

子女帮老人建“朋友圈”

老年人性格发生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孤独感增加,会直接导致老人的社交能力退化,丧偶的老人这种心境更为突出。子女们此时可以帮助老人建立和扩大朋友圈,鼓励老人多参与社会活动,寻找爱好。在马海兰看来,中国人普遍不擅长表达情感,在看到父母情绪、性格、饮食、行为出现异常时,子女要多加留意,更要勇敢地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关爱。 “常回家看看,多视频通话,说些好听的话,主动承担一些家务,亲人之间更需要表达感情”,马海兰说。

老人故事C

疑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

66岁的王老师半年前出现了便秘,还带有浓黏液的血便,王老师一周内多次去医院进行检查,医生为他做了直肠镜检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只是一般的肠息肉。虽然手术很成功,但王老师坚信自己患的是直肠癌,王老师的家人和医生反复给他解释,仍无法消除他的疑虑。 “他们越说我没事,我越觉得肯定有事。 ”王老师忧心忡忡地说。偶尔出现一次便秘,都会让他联想到直肠癌,烦燥、敏感、多疑,让他的情绪变得很不稳定,他觉得家人不关心自己,终日惴惴不安。

与王老师有类似经历的,还有家住河马石的刘大妈。刘大妈的父亲65岁的时候因突发心脏病去世。今年4月,刘大妈刚过完自己65岁生日,当天晚上,她突然感觉心悸胸闷、手脚开始出汗、面色苍白。刘大妈怀疑自己得了严重的心脏病,“我父亲就是因为心脏病发作,没有及时抢救去世的。 ”刘大妈怀疑自己和父亲得了一样的病,如不及时抢救就有可能危及生命。于是,每次她出现症状就立刻到医院急诊科就诊。虽经多次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化验等全面检查,均没有发现大问题,但她仍然怀疑自己得了心脏病,且病情很严重,因而更加焦虑不安、为自己的健康但心。其结果是心悸、胸闷发作次数日渐增多,她一个人独处时更怕发病。

建议

“老病号”不妨看看心理科

人至暮年,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身体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感,这本属于自然规律所致的正常现象。但有一些老人,只要自己患了一种病,哪怕出现一种症状,便会对照医学书籍或科普文章进行比较分析。又由于对医学的知识了解的不够深入,通常会对号入座、越比较越像,因此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关切和紧张,周而复始地为莫须有的症状焦虑不安,由此而产生恐惧、悲观等消极情绪。有一点需要强调,有的老人不是假装生病,他们确确实实感觉到自己所报告的痛苦,或者他们是真真切切的害怕自己马上就要遭遇到可怕疾病的侵袭。 “心理医生要做的,就是抽丝剥茧,通过详细地问诊找到老人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 ”马海兰说。

专家支招

“话疗”可防老年抑郁

马海兰告诉记者,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子女的陪同下走进心理诊室,咨询和治疗心理疾病。青岛优抚医院还会定期走进社区,通过举办公益讲座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那么,老年人应当如何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如何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呢?

首先,老年人要调整好心态,尝试做好情绪管理,大喜大悲对身体都没有好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并非易事。所以,人到老年不要放松学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生活保持新鲜感。

其次,要处理好与子女及晚辈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度”,不要过度干涉子女的生活,比如很多老人帮子女带孩子,有的老人事无巨细大包大揽,结果在教育下一代以及饮食习惯方面和子女产生矛盾。有些不善于表达的老人喜欢生闷气,结果“憋”出心理问题。明智的老人会选择适当放手,要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而不是一切都围着子女转。

另外,老年人还要善于接受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困难时学会主动求助,同时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做好规划、顺时而为,就是老年人对待晚年生活的最好态度。有些子女不理解父母的心理需求,认为自己与父母有“代沟”,缺乏共同语言,甚至觉得老人啰嗦而不愿意与其沟通,殊不知如果晚辈能够经常陪老人聊聊天,老人就会心情舒畅,即使有病痛,也会在“话疗”中“减轻三分”。对于老年人来说“话疗”是一种有利于身心健康的 “精神补养剂”,而对于子女来说,“话疗”则是不用花钱就可尽孝的礼物。

新闻推荐

教师有望全市范围轮岗 市教育局局长刘鹏照做客《行风在线》,在线解答市民提问

8月30日,青岛辽源路小学开学第一天课后托管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资料图片半岛全媒体记者孙雅琴“双减”政策出台会不会...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老人心理门诊里的故事)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