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9岁娃玩手机患血栓险丧命”(本报9月14日A05版报道)的新闻冲上微博热搜:青岛9岁男孩鹏鹏(化名)因暑假长时间久躺、久坐玩手机,导致下肢静脉有大量血栓,且血栓已部分脱落进入肺动脉,造成肺部血管堵塞,险些危及生命。近日,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求网游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而央视报道,在网上可通过租号、买号等途径绕过监管无限制玩网游。中青报一项调查显示,96.2%受访者认为青少年沉迷手机游戏的情况普遍。
今天我为手机鸣不平□特约评论员于静
今年暑假期间,青岛一名9岁男孩长时间躺着玩手机,开学第一天出现身体不适,随后在医院被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经专家团队抢救才转危为安。这么小的年龄就“栓”了,手机的罪状又多了一条。在此之前,手机早已“数罪在身”:伤眼睛,损关节,费精力,破坏内分泌,等等。尤其是手机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更是引发全社会的关注。
作为一名身揣两个手机,同时拥有三大运营商电话卡号的“爱机人士”,今天我要为手机鸣不平。
窃以为,和世间万物一样,手机也有两面性。作为人类的一项伟大发明,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日常,不敢想象现在离开手机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那些所谓的手机“罪状”,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只有过度使用手机才是有害的。凡事过犹不及,手机玩的时间长了不好,跑步、健身、睡觉、吃饭、喝酒诸事皆是如此。
面对手机的诱惑,成年人都会产生痴迷,大半夜抱着手机追剧、刷视频不亦乐乎,何况是自制力不强的孩子。我们不少家长,谈起孩子玩手机的话题就一脸无奈,深恶痛绝,忍无可忍之时,甚至有家长怒摔孩子的手机——尽管摔坏了还是要买新的。
有多少人真正反思过,孩子为何如此痴迷手机?手机里面有好玩的游戏,有好看的视频,有各种各样的诱惑不假,但是家长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是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为了省事,把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当成“保姆”,让孩子一步步产生依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手机陪伴孩子的时间长,还是父母更多一些?如果从一开始就能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如果平时能多上点心,能多花点时间陪伴一下孩子,他们或许就不会对手机那么依赖。
就拿新闻中那个痴迷手机,9岁就患上血栓的男孩来说,开学前的暑假父母忙于工作,把孩子托付给了姥爷照看,孩子没事就拿着姥爷的手机玩耍,一玩就几个小时,并且躺着一动不动,这是发病的主要诱因。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前段时间未成年游戏时间限制新政一出台,就引发了家长的广泛支持。有人认为有了“国家帮忙管孩子”,这下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别高兴得太早,别小瞧了熊孩子们,他们能破译你的手机密码,也能想尽各种办法绕过游戏时间的限制。孩子的教育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家长负起责任,少找点理由,多想想办法,只要付出终究会有回报。
总之一句话,手机不是原罪,不能出了问题就把责任推给手机。对不起,这个锅太沉,手机背不起!
(作者为时评人、作家、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
当孩子放下手机,他可以做什么?□特约评论员于明东
未成年人容易沉迷手机,我们该如何反思?
首先得问问谁该反思,是孩子?是家长?是学校?是社会?是手机厂商还是各APP?国家要求网游企业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可是这样就能解决青少年的手机沉迷了吗?除了网游,其他社交媒体,各类短视频、网络小说同样会带来沉迷的问题,甚至问题会更严重。96.2%的受访者认为青少年沉迷游戏的情况普遍,可是我们问过青少年的想法吗?
沉迷游戏、沉迷手机的青少年们是喜欢玩游戏吗?他们从游戏中获得了多少快乐呢?我在工作中观察到——青少年往往不是因为玩手机才出了问题,而是因为在现实生活遇到了困难无法解决,所以逃入手机和游戏。手机不是问题的根源,而是这些孩子们的解决手段。很多孩子玩手机或者游戏,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其他的事情更困难,更无聊。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行为设计学的原理已经渗透进手机应用的每一个细节。让孩子成瘾,甚至可以说让每一个人成瘾,占用人们最多的注意力,就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商业模式,我们需要对手机保持警惕。而未成年人沉迷手机,首先要反思的不是手机的问题,而要反思是谁让他们在长时间玩手机?不良的夫妻关系,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大量的隔代教育,加上困难无聊的学习过程,非常容易催生网络沉迷的孩子。
面对困境,首先应该反思的是孩子的爸爸妈妈,是否尽到了父母职责,给了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是否处理好了家庭关系,让家庭真正成为温馨的港湾?接下来,需要反思的是社会,我们有没有为那些撇家舍业为生存奔忙的群体做些什么,让生活更容易一点?还要反思的是教育系统,是什么导致了教育的内卷,如何让教育变得有趣、充满激情和挑战?更需要反思的是,当孩子放下手机,他可以做什么,他能做什么,他愿意做什么?我们需要探索开发更多能够让孩子喜欢的事情来代替游戏和手机。这事儿不易,但是值得我们投入!
(作者为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培训师、青岛市家庭教育讲师团首席专家、青岛市拔尖人才)
把人脸识别应用到防沉迷系统如何?□特约评论员宋守山
首先声明,我不玩网游,甚至连扑克都不玩,生活甚是寡淡无趣。但从上初中开始,就看到有些同学经常去放学路上的一间游戏厅,里面总是人声鼎沸、热热闹闹。我很好奇,那间极其简陋的屋子为啥如此吸引人?
后来我才知道,有一种行为叫“游戏沉迷”。若干年后我再次路过,早没人在里面玩游戏了,但“游戏”并未结束。在我的童年记忆里,家长还可以去游戏厅找孩子。而现在,有些家长都不知道去哪里找孩子,也不知道孩子用的是哪款软件在玩游戏。但是,网络游戏沉迷的消息却日益激增。
最近,国家出台相关的规定,关爱青少年成长,建立防止网络沉迷机制。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实际操作中,有些审查和过滤机制可能会被绕过,比如使用别人的账号就可以绕过对于未成年人的时长限制,这甚至导致租借账号成了一个产业链。
但是,这并不能意味着对网络游戏沉迷的管理已经越来越难,如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换个角度,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防止网络游戏沉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有游戏的出品方,也有青少年自身、家长以及社会的多方面。如果进行单方面的治理,很容易绕开相应的监管。因此,“系统”沉迷,还需要“系统”治理,不能在某个单一环节进行。
这不意味着网络游戏就不能治理了。从源头上说,如果一开始就做好了防止沉迷的设计,怎么可能还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呢?比如让人脸识别系统进入防沉迷设计中。从理论上来说,虽然青少年可以使用他人的账号或者身份去玩游戏,但是,登录账号之后是可以“刷脸”的,这个时候账号信息与面部识别如果不匹配,就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如注销账号或者一定时间内不允许再次使用,以有效防止问题的出现。在已经实现了刷脸支付的今天,估计这在技术上不是什么难事。只需看是不是真的去认真执行了,毕竟这中间有一块巨大的利益。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133××××1262:
防手机沉迷是全社会的共识,但实际情况是成年人把手机拿在手中都很难有自律性,更何况孩子。所以,成人的以身作则最重要。
市民文哥:
只依靠技术手段来解决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并不现实。技术只能作为工具帮助家长约束孩子的上网行为,只有加强良性的疏导沟通,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才是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负责人佟丽华:
应当加快出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修建更多可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户外场地,组织更多的体育健身活动,把未成年人从虚拟空间吸引到现实空间里来,才能让孩子们健康成长。
@媒女郎:
作为家长需要从深层次去关注孩子,沉迷游戏背后是孩子的哪些需求没有被看到呢?游戏被限制了,多出来的时间孩子能去做什么呢?还需要家长耐心引导。
@小葱:
没有游戏的小时候是什么样的?那个时候,没有高楼大厦,没有宽阔的马路,我们可以和同学一起跑、跳做游戏,去田野上抓虫子,在柳浪里玩水。我们可以在夏夜里的凉风下坐在天台,看满天群星。虽然大家都没有条件去远方,但可以想象远方是怎么样的,还可以自己组织一次小小的探险。现在控制游戏,至少我们还能告诉孩子生活不仅仅是虚拟世界,还有现实世界,还有很多现实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去探索。
话题征集
聚焦一周新闻热点事件,深度思考,理性评述,百家争鸣,激浊扬清。亲爱的读者,欢迎您参与“评论区”的话题讨论,无论是微言片语还是长篇大论,我们都期待您来一吐为快。
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闻推荐
拿什么拯救你,“不死癌症” 秋冬季节银屑病易加重 市立医院专家支八招预防
“牛皮癣”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其实它的学名就是“银屑病”。我国银屑病患者超过650万,由于易反复发作,是出了名的不好治,...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