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刹青山,给人静谧之感。然而,历史的硝烟证明,浮山也曾经历了炮火的侵袭。
浮山是青岛市区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初年,在山前设立了浮山所后,移民纷至沓来,形成了军事要塞。
清朝初年,于七、于六兄弟,组织反清农民起义,据文史专家鲁海先生称,清军围剿时,部分起义军突围来到浮山。清末章回体小说《施公案》中,提到施世纶率贺天保等攻打浮山,血洗起义军,于六等牺牲,于七独身一人逃出清兵的重围。京剧传统剧目《洗浮山》一剧,讲述的就是这段故事。
后来于七从浮山逃到崂山华严寺,主持僧人用开水泼在于七的脸上,起了很多水泡,并给追兵说徒儿正在生天花,这才逃过一劫。于七后来在华严寺出家,成为螳螂拳创始人之一。
德国侵占青岛之后,亨利亲王来到青岛,将浮山改名为亨利王子山。
1910年的《青岛》中,就记载了浮山的得名和美景:浮山的意思是浮在空中的山,景致变幻优美。荒草庵坐落在一个绿树掩映的山谷中,山谷中一条潺潺的溪水蜿蜒流过。鉴于此地风光秀丽,德国人曾在山腰建有俱乐部,并利用泉水建了一座游泳池。
硝烟打破了山川的宁静。
1914年,日德战争爆发,日英联军攻打德国侵占下的青岛,德军设防的浮山经历了战火。
德军在浮山上建有名叫“鹰巢”的观测站,用来指挥炮兵,并有守卫部队。由于浮山的海拔优势,日军的一举一动都逃不出德军的眼睛,日军不能在德军的眼皮底下安装重炮,无法突破德军的前沿防线。浮山上的德军炮兵观察所早就成为日军的“眼中钉”,日军指挥部就下决心攻占浮山。1914年9月26日德军开始向山上运送弹药、粮食和饮用水。一天的功夫就送上去足够坚持8天的食品和酒水,并增派驻军。日军师团司令部决定,在9月28日前后攻占浮山。
1914年9月27日下午4时许,天下起了小雨,日军的先锋部队冒雨行进在崎岖的小路上,来到浮山北面的小埠东,慢慢地逼近了高大陡峭的浮山。28日凌晨日军开始向德军哨所发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于28日中午德军寡不敌众缴械投降。
在浮山北麓也就是今浮山香苑山峰处,有一块巨石上,镌刻着日本大尉战死之地的字样,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
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又在浮山设防,防备抗日军队的袭击。青岛解放初期,国民党武装土匪也曾以浮山为根据地盘踞。
新闻推荐
奶奶家里经常充满鸟语花香。这天早上,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来,爷爷养的小鸟儿就开始吱吱喳喳叫起来。鸟儿是不是饿了呢?我被吵...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