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调到当时的青岛35中教学,它位于现在的城阳区仙家寨村。每当周六放学回青岛家,需要步行到约10里的娄山站去乘火车。从大港站下火车再步行5里左右才能到家。来回行走加乘车就要4个多小时。那时候,上班路远耗费时间不说,连乘车的路费也不报销。当时,心中就盼望如果能有一辆自行车那该多好!
自行车是那个年代的“三大件”之一,价格不菲,需要年轻人几个月的工资,况且还要凭票才能买到。我所在的学校一年只能分到2-3张票。有幸1972年春,终于分到一张自行车票的我,如获至宝,立即想方设法把钱凑足,马不停蹄地跑到供销社把车骑了回来。傍晚一下班,就迫不及待地跨上崭新的大金鹿自行车飞驰起来。从学校住地仙家寨,到市区延安路我家,大约50华里。一路狂奔,兴奋得连四方北岭大上坡也一口气蹬了上去。到家一看才用了76分钟。虽然大汗淋漓,但心里那个“美”,无法言表,终生难忘。
自行车,还是我爱情的亲密助手和见证者。
由于当时的特殊年代,我这个当老师的“臭老九”,找对象实属不易。直到1972年9月,好不容易才通过同事介绍,认识了几百里之外的农村中学也是当老师的她。几次书信来往,彼此都有好感。此时我们二人都已经30岁出头了,恋爱的步伐必须加快了。于是趁着她学校放秋假回青之机,天天晚上,我推着自行车,与她一起溜马路、逛公园。不知不觉已到夜间11点多,公交末班车也发了。此刻,我的亲密助手——自行车就大显身手。不论多远多晚,我都可以带着她高高兴兴地回家。现在回想起来,这段恋爱之路真是好浪漫、好幸福!
新闻推荐
本报10月8日讯8日上午,市民石先生将锦旗送到李沧交警李沙路中队,感谢辅警王举政。据石先生介绍,9月24日早上7时许,妻子即将临...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