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青岛 > 正文

亲情在左乡愁在右

来源:青岛早报 2021-10-14 09:35   https://www.yybnet.net/

如果不是有一天,61岁的妈妈突然在晚上起夜时晕倒,何丽并不知道,原来妈妈承受了那么大的压力。从老家来到青岛,全身心扑在了孩子身上:照顾宝宝、做饭以及日常家务,几乎全都是妈妈一手包揽。何丽妈妈的生活是大多数 “老漂族”的日常——这些为了帮助儿女照顾孩子,离乡背井,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被形象地称为 “老漂族”。“老漂族”已经不是个别家庭的特例,据2016年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国的老漂人 口 已 接 近1800万人次。随着近年来二胎、三胎全面开放后,“老漂族”的群体在扩大,漂的时间也更长。为爱而来,因爱而漂,重阳节之际,一起关注身边的他们。

青漂9年帮儿女看3个孩子

青漂9年的温阿姨已经给在青岛工作的儿子、女儿一共带了3个孩子,记者在小区公园内采访温阿姨时,她的视线始终围绕着3岁的孙女。

“不管给儿子看,还是给女儿看,都有很大的压力和责任。 ”温阿姨回忆道,9年前自己刚退休就从河南老家来到青岛,全心全意照看大孙子,“有一次因为我正接着老家一个电话,结果一不留神孩子从茶几上掉下来磕到了,现在只要看见那个疤,还是会自责揪心。 ”温阿姨叹口气,“那会自己还年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现在不行了,眼睛不好、腰腿也疼,小孙女抱不了几步就喘得厉害。 ”在温阿姨看来,该尽的责任和义务还没尽完,再累也得坚持着。为了照顾孩子的孩子,她无法照顾自己在老家的母亲和自己的老伴儿,一年只能回老家两三次,每次最多三四天。

何丽的妈妈过去一直生活在菏泽农村,来青岛后学会的第一件事是“转换角色”:原来在老家的时候做什么都自由自在,现在她需要什么都听女儿的。 “两代人同住,在生活习惯、育儿方法等许多方面存在差异,处理不好,确实容易造成家庭关系紧张,我们也只能尽可能适应。 ”何丽去年把妈妈接来青岛后,请了假专门带妈妈学习如何乘坐地铁公交、去哪买菜、带孩子在哪里活动,他们一家人住的两居室有80平米,刚开始为了帮妈妈减轻照顾孩子的“工作量”,何丽还特意请了一位白班的保洁阿姨,但因为妈妈不舍得、看不惯,只用了一个月便辞退了。 “妈妈这次晕倒是因为贫血、长期失眠,还是怪我们平时太忙了,也没时间跟她交流。 ”即便内疚,何丽还是不敢“放”妈妈回去,“现在打算让宝宝2岁半就提前入园,再做做父亲工作,让他也来青岛和妈妈做伴儿,给他们老两口在小区内单独租个房子。 ”何丽计划着。

每周坐高铁回老家过周末

“老漂”的滋味很复杂,能跟儿女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是一种幸福,然而离开熟悉的环境、旧友,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一颗心也如同高楼大厦一般“悬”着。“我最喜欢周五,因为周五就可以回老家过周末了,好像回家睡得才踏实。”今年62岁的陈阿姨笑着告诉记者,近半年来,她雷打不动每周五下午坐高铁回日照老家,尽管都是沿海城市,尽管跟家里亲戚们隔得这么近,她还是待不住,说自己是真正的“漂”。

陈阿姨家里还算代际和谐,她遇到的是另外的问题。原来她在老家住的是机关小区,小区里都是几十年的同事、邻居、朋友,热心、人缘好的她一直是朋友中的“好大姐”,谁家有个事儿也总会请她参谋帮忙,这让陈阿姨很有“用武之地”。但来到青岛后,陈阿姨发现自己“被隐形”了,在这里一个邻居也没能交好,有时候也想和对门一家寒暄一下,但总看着大家都忙忙碌碌的,便再没有交往。

每天早起做饭洗碗,送大孙女上学,再推着小孙女去菜市场买菜,做午饭、午睡,再接大孙女放学,晚上还要和儿媳分工,一个辅导作业一个带小的玩……陈阿姨每天的行程都很固定,再也挤不出自己的时间。 “每个周五晚上回老家,帮老伴儿收拾收拾家,走动亲戚朋友说说话,周天晚上再坐火车来 ‘接班’,我已经很满足了。 ”陈阿姨对目前的生活找到了一种无奈的妥协和平衡。子女没时间交流和关心、短时间内难以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和老伴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这种孤独感随着年纪的增长愈加强烈,他们必须为自己找到出口和解决方案。

组建“带娃联盟”纾解压力

开朗的单阿姨从东北老家来青岛与儿子同住,已经七八年了,她顺利在小区里找到了“组织”,和其他几位“青漂”组建了“带娃联盟”,平时一起买菜,一起接送孩子,一起拉家常,孩子上学后和晚上还有时间出来跳跳舞。这是他们纾解压力的方式。

“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和姐妹们说说,也就缓解了。”单阿姨说,前些年自己刚来时还不大适应,现在适应了反而不想回去。“青岛环境好,气候好,小区里就有公园,我跟姐妹们到景点照相发朋友圈,家里亲戚们看了都羡慕。 ”天气好的时候,单阿姨常跟邻居们约着在体育公园锻炼,她满足地告诉记者,今年孙子上小学后,她每周可以到老年大学上两节音乐和跳舞课,交通工具是一辆电动车,白天做完家务就到社区帮帮忙,偶尔还帮人家做做红娘,周末甚至还报个一日游、两日游的老年团,生活也很丰富。单阿姨常常把自己的经历跟正在带小娃的邻居们分享,安慰他们说“‘熬’过这几年,后面就有时间放松了。 ”

现在岛城很多社区开辟一些公共活动空间,让“老漂族”们可以在带娃之余聚会、聊天、解闷。如李沧区沧口街道里纸墨飘香的图书角、琴声悠扬的排练室、指尖舞蹈的非遗活动室等,共培育了89个自组织、2000多名“小邻志愿者”,有助于缓解思乡之情和带娃的疲劳。

异地就医报销是一大难题

子女的关怀、社交的满足、被需要的感受,这是老漂族们的安全感来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青红指出,产生“精神空巢”的老漂族大部分是“幸福指数”弱一些的,他们既然做出了牺牲,为了亲情来到城市生活,儿女就要尽可能去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多换位思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照顾,而非仅仅是物质条件的优厚,尽量经常拿出时间与父母交流,让老人产生安全感、成就感、被需要感。青岛市市立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王克也提醒,老人自己也要想办法主动走出去,培养兴趣爱好,在小区里结识新的朋友,有益于排解孤独的情绪,避免心理问题。

而除了生活差异和适应的问题,对于年迈的老人来说,医疗保障也是头等大事。今年73岁的于先生,每次从老家来青岛之前,要拿着自己的医保卡到社区门诊和医院提前开上各种感冒药、消炎药,尤其是自己的血糖药和心脏药不能断,这样一来仅药物就占了一个小行李包。 “我爸来帮我带娃,上半年不小心被开水烫伤了脚。因为高血糖缘故,在医院折腾了一个多月,前后花费四五千,他觉得特别自责,特别心疼钱。 ”市民于小姐采访中说道,“现在就担心爸爸如果生病都自己忍着,怕我花钱。所以很期待农村老人异地医保问题,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

本版撰稿摄影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杨健实习生郑晓琳

新闻推荐

金地自在城迎“考验”墙面疑似渗漏“花脸”

近日,由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主办的“质量月”活动先验房后收房“青岛模式”现场观摩会召开,青岛向全省推广先验房后收房“...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亲情在左乡愁在右)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