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青岛 > 正文

30年,说不尽的纸短情长

来源:青岛晚报 2021-12-13 06:55   https://www.yybnet.net/

一份报纸的30年,曾和你碰撞出怎样动人的故事,留给你来书写。

在庆祝《青岛晚报》创刊30周年来临之际,与晚报有深厚渊源的作家、晚报《青潮》副刊的资深撰稿人、晚报退休记者、编辑纷纷书写下“我和《青岛晚报》的三十年”故事。他们既是作者也是陪伴晚报多年的读者。与一份报纸相遇,互相陪伴,互相成就,30年交流无声却情真意切。

在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们对《青岛晚报》浓浓的喜爱之情。作为晚报人,我们除了深感满足之外,更多的是备受鼓舞。我们愿继续参与您的生活,继续记录您的人生。

同时,《我和青岛晚报的三十年》征文活动已经正式启动。结合《青岛晚报》创刊三十年,回顾点滴往事,记录难忘故事,晚报将为读者开专版刊登征文,稿费从优。投稿邮箱wan-bao3679@126.com。投稿时请注明“晚报创刊三十年征文”。

我与晚报

杜帝

《青岛晚报》的创办适逢其时,当时岛城媒体少,一份《青岛日报》版数有限,明显满足不了各方需求。

记得我们广播电视局的一位领导说,咱们的《广播电视报》发行量巨大,与岛城报纸品种少有关,广播电视报除了刊登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还额外承担了本埠文化、娱乐等晚报和都市报的功能。

晚报一面世,发行量节节攀升,我们一帮写散文随笔的,明显感到了读者的反响,当时在晚报副刊发一篇稿,马上会有不少人提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有两年在西安进修,给《青岛晚报》用信封投稿,编辑不嫌麻烦,用电脑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我在西北大学图书馆,几天后就见到了发出文章的报纸,感觉亲近至极,与家乡的距离,似乎又近了。

《青岛晚报》副刊的编辑都是爱写作的同行,与岛城作家交往密切,记得从日报副刊部调去创办副刊的诗人李洁,说晚报是生活类报纸,内容亲民随和,副刊不发诗歌,诗歌太小众。

我在晚报《青潮》发的散文随笔,都与日常生活有关,篇幅也不长,例如《打老保》《钓鱼》《三十年的聚会》等,有的还被外地报刊转载。

印象深的还有纪实特写栏目,我在上面发过几篇,《与一帮陌生人外出旅游》,我以一个游客的视角,写了一路上不断遭遇强迫购物的过程,那些章节标题“深海鱼油”“品茶陷阱”“翡翠玉石”“大门紧闭”……讲了一个个被忽悠被算计的故事,算是揭了一些行业内幕。

那个年代,旅游还不是很规范,文章披露的内容,为游客避免上当受骗,提供了一些参考信息。

应该说,即便是现在,有些软缠硬磨的旅游购物,仍然程度不同改头换面存在着。

还有连载《医院历险记》,说了我住院期间目睹的许多匪夷所思,午饭时间病房大门洞开,川流不息的推销人员,往病人床头塞小广告;陪床的农村大爷,碗里几块咸菜,颤颤巍巍用开水泡硬面火烧;有医生低声向你介绍自费药等等。

晚报的读者众多,影响很大,一个医生朋友告诉我,我在晚报提到的小广告、自费药等问题,虽然写的不是他们医院,但他们医院闻者足戒,开会提出了整改措施。

也许住院的一些细节引起了共鸣,我出院后好几个月了,一次在一个酒店吃饭,邻桌一个中年人老看我,他走过来问我:你是不是在晚报写过住院的文章?我每期都看啊!上面还有你的照片。

为此,我愈加尊敬晚报编辑和领导的勇气担当,带有揭露和批评的稿子能面世,似乎已经成了珍贵的回忆。

那时候报纸经常出专刊专版,有时一天几十个版面,厚厚的一摞。

副刊的编辑真够敬业的,他们联系撰稿作者,配合新闻、专题、广告几个部门联动,我为此写过青岛老房子的故事,家庭住房的变迁,有的还配了照片。至今记得编辑陈为朋打电话:大宋,帮忙干点活吧……

刘涛的声音很大:老宋,我们组织的那个征文,你得参加啊……

我一直保留着在《青岛晚报》发表的文章,那一张张剪报,好像也是一段段温馨的岁月,翻看着,让人感慨,愈加珍惜。

杜帝,本名宋文华,青岛电视台主任编辑,有多部散文集出版。

我在青岛晚报二三事

李树海

1991年10月,我以青岛市卫生系统优秀通讯员身份借调到《青岛晚报》参与试创刊的人员之一,经历了《青岛晚报》试刊、周三刊、周五刊、全日刊的创建发展历程。因表现优异,获得1993年度“青岛市东部杯新闻突出贡献奖”,于1994年1月初正式调入《青岛晚报》编辑部工作。加上借调工作和在参与试刊、创刊《青岛生活导报》《青岛早报》时间以及最终回归《青岛晚报》时间,前后在青岛日报社工作30年,成为奉献30周年新闻工作获得者。今年,我光荣退休。

初到《青岛晚报》时期,来自四面八方的工作人员,对如何写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新闻,都是门外汉,也是一头雾水。好在进入晚报担任记者之前,有过给日报、电视、广播长达5年撰写发表卫生系统各类新闻稿件的经验,以及从事《青岛卫生报》《健康生活报》等的工作经历。基于这一点,领导安排我担任晚报卫生、计划生育、科技系统的新闻采写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很快上了手,采写的稿件越来越多,质量高,口碑好,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反响也越来越大。从1992年1月1日创刊至1994年上半年,采写量、发稿量,均位居编辑部之首。最后被领导选为晚报读者接待室成员,专门从事社会新闻采写工作。采写发表的社会新闻,与文化新闻、体育新闻,并称为晚报三大拳头产品,获得了新闻同行、社会各界的首肯与喜爱。

1992年,在改革开放特区珠海市,发生了一件轰动青岛上上下下的大事。原来,珠海市开重奖科技工作者风气之先,其中获奖者之一是咱青岛人迟斌元,获得了轿车、住房、现金。我通过深入采访,挖出迟斌元获得重奖的项目——从猪身上成功提取凝血酶,并实现落地产业化,进入临床应用。在此之前,迟斌元曾携该项目,前后三次赴家乡青岛,与有关部门洽谈落地事宜,结果受到冷落,迫使迟斌元放弃在家乡落地的想法。之后,他远赴珠海,获得了落地扶持的土地、资金,很快投入生产。为此,我以迟斌元重奖冲击波为题,展开了连续报道,在全市上下引起轰动。当时市领导以此为案例,在全市大力弘扬尊重人才、引进人才、奖掖科研人员的氛围,并推动出台具体措施。后来,迟斌元专程来青,市领导专门接见了他。

1994年2月份,我选择了到青岛市殡仪馆体验生活,陪火化工人一起当了一天火化工。我通过深入采访,偶然得知有77具骨灰等待撒向大海,等待时间长达3年之久。根据这一线索,我采写并发表了《77骨灰等待撒向大海》报道,剖析有船单位不配合、骨灰撒海收费过低和有关部门不作为等症结,引起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之后,在我的持续关注下,这一问题很快得到了圆满解决。如今,这一案例被民政部门编入青岛市殡葬改革大事记。

我还是推动青岛市从有偿献血迈向无偿献血事业的“第一人”,在1994年青岛市中心血站建站之初,我第一个撸起袖子无偿献血。直至2001年,我先后无偿献血、无偿捐血13550毫升。这一献血量至今仍是岛城新闻记者之最。曾经代表《青岛晚报》领取了山东省首届无偿献血先进集体奖杯。在1997年10月,我和青岛市有关部门代表赴北京参加了全国无偿献血事业表彰大会,获得了第一个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

市区燃放烟花爆竹和社会上存在婚庆公车私用问题,是晚报一直关注的热门话题。我作为多年的亲历者,有幸参与了采写报道。1992年、1993年、1994年连续3个春节,我蹲守在各大医院急诊室,采写了大量因燃放烟花爆竹炸伤手指、口鼻、眼睛的事例,多次呼吁青岛市立法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由于晚报不懈努力,青岛市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法规终于出台。

1994年9月,我与交警支队车管所警官一起,采写了40部公车私用拉新娘拍摄婚纱照的案例,从中选取了20部公车进行核实后,在晚报公开曝光了车号、所属单位。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快,依据晚报的曝光报道,市委市政府专门下达文件,刹住了社会上公车私用的歪风。

近年来,我克服糖尿病并发症的困难,承担了晚报记者进社区、图书角进社区进学校和携手大中小学生公益售报活动,尽了一名老报人的绵薄之力。

新闻推荐

地铁1号线南段通过最后“大考”

早报12月12日讯12月12日,青岛地铁1号线南段顺利通过初期运营前安全评估,标志着青岛地铁1号线南段距离通车试运营又迈出坚实...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30年,说不尽的纸短情长)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