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备受瞩目的青岛大沽河治理工程正式开工,被称为青岛“母亲河”的大沽河开始踏上焕发新颜之路。与以往各区市单兵治理不同,本次治理在许多方面都将创造青岛治水“之最”;同时,治河行动还将成为统筹青岛城乡发展的杠杆,带来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也将是空前的。
在市两会召开前夕,记者再次驱车沿河实地探访,查看大沽河目前的现状,疯狂挖沙、肆意排污、乱倒垃圾等行为让大沽河的河流越来越脏,不过可喜的是,自启动仪式后,各区市样板段已经开工打造。通过采访有关部门,记者了解到,各区市最新的规划计划,除了修建水利工程外,大沽河流域还将现多个湿地景观和文化景观。
地点1:产芝水库下游段
水越来越脏,飞虫漫天
“以前这里的河蛤蜊出名地肥和多,很多到这儿来玩的人边玩边捡,都能捡一大袋,现在很少了。再说水脏了,有也不敢吃了。”
——莱西市民王健
3月17日上午10点,当记者到达大沽河上游的莱西市产芝水库 ,如果没有沿途蜿蜒三公里的大坝,俨然抵达一个天然的湖泊。泛着青色无际的湖水静静躺在环山和大坝之中,站在大坝上,向北望不到尽头。据资料显示,产芝水库素有“胶东半岛第一大水库”之称,建成库容就达到了4亿立方米左右。
“近年来水库水是越来越少了,而且感觉也没有以前那么干净了。”当地人王健在莱西市区经营一家影楼,经常带着情侣和新婚夫妇来水库旁的公园取景照相,这几年的变化他历历在目。“大坝和公园修好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以前路可没有这么好走,还都是土路。现在绿化和公园里的设施都很完善了,到这里来锻炼散步的人们,还能在这些免费的体育器械上做做运动,前面就是偌大的水库,空气肯定比市里好很多。但是,这水库的水,好像不如以前清了。”王健告诉记者,这两年水库最大的变化,除了大坝周边的整修外,就是水越来越少,越来越脏,“以前这里的河蛤蜊出名地肥和多,很多到这儿来玩的人边玩边捡,都能捡一大袋,现在很少了。再说水脏了,有也不敢吃了。”
记者看到,大坝闸口紧闭着,河道内有前两天下雨积下的几摊水迹,河底还有一片片绿色的苔藓,与市区内河流相比让人欣慰的是,河道内比较干净,没有各种生活垃圾的污染。
记者在沿着水库大坝向东探访的途中,突然闯入一片黑压压的飞虫之中,几毫米大小的飞虫有着透明的翅膀,在空中无声地乱飞,人走入其中便沾满一身。大坝的石墙上、台阶上全爬满了这种飞虫,记者一闯入,衣服上鞋子上头发上也立刻爬满了飞虫。“这些虫子不咬人,往前走走就没了。”一位骑电动车路过的戴着口罩的中年男人朝记者向前摆摆手,记者继续向前小跑了一分钟,才渐渐离开漫天飞虫的侵扰。“这两年才有的虫子,以前倒是没记得闹过虫子,和水污染有没有关系咱就不敢说了。”
地点2:大小沽河交汇处
大鱼早消失了,河水就没干净过
“以前我打的鱼最大的七八斤沉,那是条草鲤。巴掌大的鲫鱼满河都是。现在根本没有大鱼了,要想靠这个生活是不可能了,也就是每周来捞两网,当个乐趣。”
——大沽河最后的渔民李长祖
“小时候河水好 ,村里人都喝这河水,现在哪儿还有人敢喝?牲口都不喝。小沽河就没干净过,夏天还一股怪味呢。” ——李长祖的妻子
大沽河与小沽河的交汇处,两边都是农田,一座水闸矗立在小沽河口处,在一片平原农景之中显得有些突兀,顺着土坝的路可以下到两条河的交汇处,面对河口,左右手两边的景象却完全不同。左手边,是差不多二十米宽的小沽河,是临近交汇处一座开了一半闸口的水闸,是一片看不出流动的滩涂,是一坛异味非常的暗绿色浑水 ,是发黑发臭的淤泥……而右手边,则是一片广阔的河泽,映着泥土颜色的河水轻轻泛起涟漪,水中还有露尖的渔网,渔网再远处,可以看到河道中几个洲渚上,茂密的芦苇随风摆动。
在河口处,记者发现了一艘红色铁皮的小船停在岸边。正在记者想寻船主无果时,坝上传来“突突突”的声音,一个中年男人开着一辆农用三轮车,车上装载着一些桶、网之类的打鱼工具,还有一个穿黄色棉袄扎橘红色头巾的妇女。经过询问,他们正是这条红色铁皮船的主人,大沽河上的渔民。
“以前村里人很多人都来河里打鱼,现在鱼少了,渔民和船自然也就少了。”李长祖是附近斜庄村人,是村里几个依旧持续着打鱼习惯的村民,但最近两年,他从以前每两天一扯网,到现在的一个星期来看一两趟。“鱼少了,网就得多支几天。”李长祖指着河里芦苇丛中忽隐忽现的木枝支着的渔网,那是他四天前支的。“以前我打的鱼最大的七八斤沉,那是条草鲤。巴掌大的鲫鱼满河都是。”李长祖手里比划着,眉飞色舞地跟记者谈起年轻时的“赫赫战功”,继而叹口气:“现在根本没有大鱼了,要想靠这个生活是不可能了,也就是每周来捞两网,当个乐趣。”
李长祖的妻子告诉记者,她很小就跟着爷爷辈的长辈在大沽河里撒网打鱼,夏天还跟着男孩子下河赤手抓鱼赶鱼,“那时候河水好,村里人都喝这河水,现在哪儿还有人敢喝?牲口都不喝。小沽河就没干净过,夏天还一股怪味呢。”
地点3:即墨故城
故城破损严重,村民挖姜井屯姜
“想当年那是拆了康王城,才有了登瀛城,就是现在的蓬莱。”
——朱毛村村民戴长庆
即墨故城是此次探访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地,但直到根据村民的指点 ,在一片种蒜的田间找到了那块石碑时,才发现想象和现实往往是有差距的,就如同即墨故城并不在字面上的即墨。在平度市境内,小沽河是大沽河的一个重要分支,这次大沽河的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提出要把这里开发成“故城文化旅游区”,而开发的依托,就是即墨故城遗址。古岘镇朱毛村是小沽河边的一个小村庄,也是西汉时期的即墨故城遗址所在地,据当地对文史有研究的村民讲,西汉“康王”刘寄在这里做胶东王时,即墨故城是齐国的陪都,城市地位仅次于国都临淄。
记者走到田边土路的尽头,一块刻着“即墨故城”的石碑孤零零地矗立在一个土丘前,背对着古城墙,面对着小沽河。碑上的“文物”“遗址”等字样模糊不清。与破旧冷清的石碑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土丘上一个余烟袅袅余温未散的香火灶,里面香火焚烧的灰烬随风而起,很远就能闻到燃烧的气味。
戴长庆,今年65岁,自从老了不务农以后,他就每天背着一箩筐香火纸钱在此等着烧香烧纸的人们来光顾,他能从这个土丘的历史,一直讲到这个土丘的传说。“拆了康王城,才有了登瀛城,就是现在的蓬莱。”戴长庆老人给记者比划着古城墙的位置和走向,但这些只是辈辈流传下来的说法,现实中早已经不存在了。记者站在山丘上,整座山的形状就像一个元宝。土丘和周围有几棵还没发芽的杨树,缠满了代表某种意义的红布条。这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围没有任何围栏,上面分布着多个村民用来屯姜用的井,让饱经风霜的遗址显得满目疮痍。
新闻推荐
我有疑问日期:2012-04-06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平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度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