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亮
站在西峰区彭原镇五郎铺村的塬边,往东南方向望去,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环山而上,延伸到西峰城区坐落的塬边,高楼林立的城市轮廓清晰可见。对该村64岁村民范丕虎而言,虽看得见城市,进城却不容易。
1970年,范丕虎正当少年。进城对他而言,是一件既开心又辛苦的事情。开心的是,城里有宽阔平整的马路,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各式商品,每天都像集市一样热闹;辛苦的是,进城只能步行或者骑自行车。
范丕虎告诉记者,那时一年进城一两次都是为了卖中药材和木柴。如果货物多,推着架子车从塬上走大路,40多里路得4个多小时。若是货物少,就肩挑着走山路,从荒山小路下山到沟底,走一段路后再上山到城市郊区,3个多小时的路程,非常辛苦。有时买猪和羊,进城时骑着自行车,回来就只得牵着走回家。
“每次都是清晨鸡鸣时从家出发,回到家时天都黑了。为了省时间走山路回家,那时山里还有狼,途中真是担惊受怕。”范丕虎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包产到户”政策在庆阳落地生根,范丕虎开始为自己闯事业谋发展。他看到机械耕地效率高、效果好,农机运输便捷,于是集资购置了一台东方红28型拖拉机。农忙时田间地头搞机耕,农闲时进城给当时的市建筑公司工地搞运输。“有了拖拉机进城也方便了,一趟只要1个多小时。”范丕虎告诉记者。
范丕虎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着拖拉机、骑着摩托车进城不再费时费力,但由于拖拉机、摩托车没有驾驶室,冬天进城,人人都是全副武装,穿着棉衣棉裤,再套件军大衣,戴上大棉帽,还得在把手上套上棉护手。即便如此,上路之后还是会被冷风吹个透骨寒。
时间如梭,进入新世纪,范丕虎的儿女们长大成人,陆续成家立业。范丕虎在西峰城区干着一份较为清闲的工作,为了方便上下班,儿女们集资为他购买了一辆小轿车。“白天我在城里工作,晚上回家休息,有了轿车出行方便得很,”范丕虎说,“如今,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开车更快捷了,进城只要半小时。”
2016年,在范丕虎的鼓励下,妻子高林芳在儿媳们的陪同下,乘坐高铁游遍上海、杭州、南京,看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次年,高林芳又与堂孙女在庆阳机场乘坐航班飞往省城,逛了中山桥,品尝了正宗兰州牛肉面。
新闻推荐
12月17日,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消息称,经省委、省政府批准,甘肃省环境保护督察组于2017年8月至10月组织对庆阳、陇南、酒泉3...
庆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