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晓峰 通讯员盘小美)对于西峰区温泉镇何坳村脱贫户陶军红来说,今年是个难得的好年景:家里的3.5亩果园收入5万多元,在禾顺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当管理员,挣了3万多元工资,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还有分红。
“我成了村上合作社的股民,不仅有务工、分红两项收入,还能免费享受合作社的技术指导,提高果园收益。”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陶军红顺利摘掉了“贫困帽”。
在西峰区,像陶军红一样通过“股民”这个新身份实现增收的农民还有5534户。今年,西峰区全面推广“331+”产业扶贫模式,采取“壮大一批、引进一批、新建一批”的办法,确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从事产业开发,动员各村以集体的土地、荒山、林地、基础设施等可经营性资产作价入股,贫困户以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入股,构建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将经营主体和农民以股权形式吸附到产业链上,努力为群众培育稳定增收产业。
庆阳鑫润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发展种养殖一体化循环农业为主的企业。目前,养殖场共存栏蛋鸡4.7万只,年产鲜蛋1500吨左右,实现产值12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饲料玉米3000亩。
今年,该公司抢抓农村“三变”改革机遇,按照“畜-肥-林”循环发展的思路,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南佐村流转300多亩土地,引进“大红袍”优质花椒,吸纳后官寨镇19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92.55万元,南佐村36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入股村民可获得保底分红及收益分红。
“过去,我们在地里种粮食,成本高,效益低,今年把家里的10亩地入股公司种植花椒,每年有保底分红,将来还能根据利润获得二次分红。”南佐村民李志荣说。
西峰区还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思想教育等帮扶措施,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截至目前,西峰区共培育发展龙头企业6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220个,其中参与“三变”改革企业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1个,累计完成各类财政资金入股3568万元、村集体入股1304万元、农民自有资金入股164.8万元、土地入股1.15万亩,入股群众达到5534户,村集体、农户分别享受分红301万元和4540万元。
新闻推荐
(上接1版)市民素质与城市“气质”同步提升是庆阳市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庆阳市累计发布“德润陇原·诚信红黑榜...
庆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庆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