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静 王均薇
750公里行程,近60个观摩点。7月6日至8日,全市科学发展现场观摩会召开。在路上,在现场,让与会人员为之振奋的,不仅仅是这座城市的蓝色崛起,还有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明显增强的载体功能,不断拓展的发展空间——— 东起日照港、接入同三高速的疏港高速公路一期工程路基、桥涵基本完成,预计10月底竣工通车;石臼港区南区一期工程将进一步提高港口通过能力;北海路、城市规划展览馆和植物园改造提升三项工程全部完工;香店河综合整治工程实现防汛、治污、景观、休闲、交通五项功能,区域品位明显提升……
东港区城中村改造进展顺利,新老城区环境将和谐统一;山海天阳光海岸、太公岛二路改造等工程志在高端;岚山区已形成8.5公里的滨海岸线景观带;开发区傅疃河生态保护工程等项目顺利推进;莒县把园区建设作为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载体;五莲配套临海产业的道路伴随跨越发展的激情延伸……
“要积极推进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强化载体支撑,推动海陆联动、城乡统筹,形成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格局。”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军在点评时如是说。今年1—6月份,全市183个大项目已开工建设108个,占在建项目年度计划的106%,完成投资155.0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7.5%。
大项目带动大配套、大配套促进大发展。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日照市钢铁、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浆纸、粮油加工等临港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海洋特色产业体系渐趋完善,发展优势和国际、国内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要创新体制机制,以开放创新的理念和高标准的要求,建设精品园区,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整的产业集群,增创蓝色发展新优势。”树立标杆,打造精品———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杨军提出了明确要求。
夯实基础,助力腾飞。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增长极,以“三带三轴八区”为载体,着力抓好“双十·一城”工程,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框架已经搭起。
新闻推荐
本报莒县讯(通讯员 刘贵峰)莒县把实施推广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列为今年为农办实事之一,今年8600个科学储粮示范仓已于上月底全部发放完毕,累计发放和推广应用科学储粮示范仓已达到2...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