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莒县讯(通讯员 马德民 辛有东郑丽娜)猕猴桃为昔日的荒山披上新绿,南方的火龙果“点燃”新产品落户莒县的热情,特色、品牌蔬菜搭乘农超对接的“快车”,在省市大商场“登台亮相”……新技术、新品种的成功引进,为莒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龙头企业的领航助力,打造出莒县农业发展的特色品牌,农业“转调”呈现出勃勃生机。
“要突出抓好土地流转、龙头企业、标准化基地和品牌建设,加快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重点在调整上做文章、在提升上下工夫,面上扩规模,区域创特色,点上做精品,产业打品牌,努力形成连点成线、扩线成带、辐射成圈的特色发展格局。”这是莒县决策者对农业结构调整作出的新规划。
莒县加快土地流转,为特色农业发展“修路搭桥”。通过组织专项业务培训和指导,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各项管理制度、运行规程,提升结构调整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平。中楼镇与外地专业种植大户合作,新增了1063亩的猕猴桃、核桃等果品栽植区;龙山镇已发展桃园面积3000余亩;安庄镇在官家林村建设了800余亩的葡萄种植基地,建成葡萄大棚400余个……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结构调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主动为种植户提供无公害栽培标准的材料,定期委派技术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同时,对符合要求的产品,按高于同期的市场价格0.4元/公斤收购。”这是日照通达食品有限公司为峤山镇沙岭子村大姜种植基地开出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近年来,莒县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合同基地,达到了生产有规程、技术有规范、质量有保证、收入有保障,实现企业与农户的互利共赢。
该县还不断加强品牌建设,主动打开市场。继“莒县大姜”、“莒县绿芦笋”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以来,莒县又新增绿色食品认证5个,“招牌”农产品正为莒县农业敲开更多的大门:招贤镇的志锋蔬菜合作社与日照百货大楼签订了合作协议,向其5个商店直供西红柿、黄瓜等蔬菜;浮来山镇兴达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的农产品端上了外国人的餐桌;城阳街道大湖村的高标准大棚正计划安装在线监测系统,让超市顾客实现“看屏”买菜。一批茶叶村、花卉村、黄烟村、桑蚕村、养鸡村等特色村不断涌现,大姜之乡、绿芦笋之乡、中药材之乡、油桃之乡等特色乡镇也远近闻名。好品牌需要走出去,积极与市场接轨,为此,莒县建立健全了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以市场需求定生产、促调整,建立销地市场,畅通外销渠道,确保农产品产得出、销得好。
通过近年来的农业转调,莒县充分发挥“全国首批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典型示范区”的优势,并依托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市场,让“莒县的,安全的、放心的”农产品品牌为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财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孟凡虎)11月2日,市政协组织卫生系统医务专家到莒县开展送医下乡活动,市政协副主席林玉营参加活动。在莒县夏庄镇北汀水社区义诊现场,专家们仔细为群众测血压、开处方、做心电图等...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