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莒县讯(通讯员 蔡玉彬)“以前,镇里举行公开课,县里组织计算机培训,我们学校连个人也找不出来。2007年,我们学校分来3名新教师,2008年2名,2009年3名,这些新教师的到来,终于改写了我们学校20年没进一名大学生的历史!”。地处沂蒙革命老区的莒县洛河镇中心小学校长于发政说。
莒县2007年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高达49.8岁;教师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占72.3%;音、体、美、英语、计算机等学科专任教师非常紧缺,农村师资状况令人堪忧。但是,根据当时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2007年莒县农村教师仍然超编多人。
表面上超编严重,实际上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年龄大、学历低、知识老化,很多学科专任教师不足,结构性缺编严重,成了制约莒县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如果等编制达到上级要求时再补充教师,农村教师年龄、学科等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这对一个地方的教育发展来说,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据介绍,莒县在中小学在校生高峰期时有学生近20万人,而山地丘陵多,交通路况不佳的现状导致莒县农村学校数量多、规模小,经过近10年的学校布局调整,目前依然有208处小学和教学点。据测算,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莒县生源数量将相对稳定。
“再不大规模补充新教师,教师队伍怎么持续发展?农村孩子何时才能接受到优质教育?”很多家长面对着上学的孩子,对老师们焦急地说。经过走访调研,深入考察,当年,莒县就“大手笔”启动了“新教师补充计划”,每年面向大中专毕业生招考200名左右的教师,并全部补充到乡镇学校,尤其是偏远学校。截至2011年,5年间已补充新教师1028名,并于2010年在全省还率先招考幼儿教师22名。随着一批批新教师的引进,莒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逐步优化,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已由2007年的49.8岁降至46.3岁;学历水平明显提高;学科结构明显改善,仅小学英语教师就补充了131名,农村小学都按国家规定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
“新教师带来了新活力,集体备课和教科研活动也搞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学生课内外都动起来了,往外转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学校发展越来越好。”阎庄镇中心小学校长段维升看着发展蒸蒸日上的学校高兴地说。
但是,每年补充200名教师,每年递增600多万元的财政支出,超编问题如何解决,短时间内大规模引进教师是否符合教师队伍梯次配备规律?莒县作为省级财政困难县又是如何考虑解决的?
“乡镇教师之所以补充过少,一受财力制约,二受编制限制。‘钱\’的问题我们咬牙坚持,挤挤就出来了。”在当年面对众多对“教师补充计划”的质疑时,莒县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站在教育长远发展,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角度坚定地说。关于教师整体超编、结构性缺编的问题,随着教师需求的动态变化,莒县教师每年因退休、离职、调动等自然原因减员250人左右,自2007年以来,除了每年新进200名左右教师,5年下来教师实际已“负增长”200多人。今后,根据专业需求,每年再补充新教师150人左右,实现教师队伍动态平衡。此外,随着学校布局结构的优化调整,规模效益不断凸显,教师需求将会逐渐由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转变,教师超编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千余名新教师给莒县的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带来了新活力,缩小了城乡之间师资水平的差距,有力地促进了县域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孩子接受到了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千余名新教师如新鲜血液一样源源不断地注入莒县农村学校,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新闻推荐
本报莒县讯(通讯员 李华臻 马晓华)近年来,城阳街道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四字经”培养致富“领头雁”取得明显成效。“帮”事业。针对致富能人从事的项目普遍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