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曲亚平
2011年10月28日,对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奎山街道大岭三村的老刘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军亲自来到了他家。
老刘多年前因车祸和脑血栓丧失劳动能力,其小女儿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家里生活十分困难。杨军不仅详细询问他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及生活来源,还告诉他,党和政府一定会帮扶到底,直到他们脱离困境。这让老刘对今后生活充满信心。
自去年9月,日照市筛选了全市158户特困家庭,由132家市直部门、单位和企业开展帮扶活动。老刘家就是结对被帮扶对象之一。
在结对帮扶过程中,市级领导带头,亲自看望慰问特困家庭,调度了解全市帮扶活动开展情况,与市直部门、单位、企业一起,根据帮扶对象所急、所需、所盼,研究帮扶措施,解决帮扶对象的基本生活困难,提高他们的生产自救、脱贫致富能力。目前,市直132个部门、单位和企业基本全部启动帮扶活动。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日照市困难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关爱,感受到更多的温暖。
这一年,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再次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27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100元,五保供养经费每人增加100元。各区县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莒县仅乡镇财政就投入1000余万元,对各敬老院进行升级改造。
这一年,专项救助对象覆盖面更广。城市低保边缘对象得到了临时救助,仅上半年日照市发放临时救助金65500元。130名低保家庭大学本科新生共领救助金 52万元,同时,还有271.15万元救助金资助给1028名低保边缘家庭大中专新生。
这一年,日照市成立了日照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建立困难群众基本信息数据库,开通了“8816995”社会救助热线。“8816995”在困难群众和政府之间建立起一道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服务高效的“连心桥”。目前,市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已接听电话852个,办结率达98%以上。
现在,日照市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城乡低保为重点,以临时救助为补充,覆盖城乡的比较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全市15132名城市低保对象、79012名农村低保对象和8068名农村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新闻推荐
本报莒县讯(通讯员 卢兆忠辛有军)为进一步指导、监管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近日,莒县拨出专款,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网络监管平台。2011年12...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