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莒县讯(通讯员 马德民 辛有东)
“俺生病的时候家里正好盖新屋,一时半会筹不出看病的钱,幸亏先看病,后付费,给俺儿子腾出了几天的时间在家里筹钱,这不,俺现在又好好的了。”4月25日,58岁的莒县群众老郑准备从中医院东院区出院,拿着新农合医疗卡来到出院窗口,工作人员在电脑上一刷,随即告诉他一共花了多少,应该报销多少,还需要自己负担多少,前后不到3分钟,就办好了出院手续。
随后,他又来到门诊部,想了解一下用药情况。医生接过卡一刷,电脑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他的个人基础信息、就诊信息、体检信息、现存健康问题、主要用药、健康评价与指导等具体内容,住院和用药情况一目了然。
看病难、看病贵,这一令普通群众感到头疼的难题,如今正随着莒县着力搭建的民生医疗保障大平台的建成而悄然化解。
莒县通过“二提高二实施一扩大”,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农合保障制度,着力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在前期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在全县三家医院首先试点推开“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县财政设立专项基金提前拨付一月资金垫付诊疗费用,实施“先看病、后付费”试点。
提高政府补助水平,2012年政府补助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总筹资标准达到每人每年300元。提高特殊病种大额门诊、住院补偿封顶线。参合农民因患特殊疾病需长期用药的,纳入特殊病种大额门诊补偿范围,统一按照45%的比例予以补偿,并将住院封顶线提高到8万元。
扩大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将农村0-14周岁患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唇裂儿童和参合农民乳腺癌、宫颈癌、肾病、血友病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按照70%的比例给予补偿,并不受住院封顶线限制。
实施百名医师下乡支医活动,给农民提供优质、便利、快捷的医疗服务,近日莒县正式了启动“卫生强基、百名医师下乡支医”活动,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整体业务水平,有效缓解农民进城看病难的问题。
扎实开展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在建好纸质档案的基础上,为全县25处乡镇卫生院和454处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部配备微机、打印机等现代化设施,并依托省卫生云计算中心,打造区域卫生信息管理云平台,用活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区域卫生信息资源共享。该系统集新农合报销、医院管理系统、一体化管理和健康档案为一体,在参合病人医药费录入系统报销的同时将此人的疾病信息自动加入已经建好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中,使个人健康档案能够随时更新。目前,正在部分乡镇卫生院试点居民健康管理“一卡通”,居民将实现在县内各定点医疗机构随时持卡就诊、划价、报销和电子查询。
新闻推荐
近年来,莒县不断加强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法规教育,持驾驶证行车已逐渐成为群众的一种自觉行为。图为车管所桩考科目考试。 (本报通讯员 张常青 ...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