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翟淑涛
去年以来,莒县水利局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与各级水利改革发展精神相结合,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凝聚力量、推动工作中重要作用,开展了以突出党建文化、挖掘水利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廉政文化为主题的“水利文化体系”建设,形成了“一个宗旨、一种精神、一个目标、两项原则、六大理念、八项基本素质、十项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文化核心理念,为加快现代水利发展提供了多点支撑。
一是突出党建文化建设。把党建文化作为“四个文化”建设先导。着眼于提高机关党建科学化水平,立足莒县水利发展实际,创新实施了“一、二、三、四、五”的党建工作思路和“四为”理念,引导水利系统广大党员积极争做“六个表率”,调动了党员干部职工投身水利、发展水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开展“三力”建设年、“创先争优、争做水利先锋”和包村联户等活动,在“三八”、“五四”、“七一”等重大节日中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内容新颖的庆祝表彰活动,组织书法比赛、趣味运动会等职工喜闻乐见的群体活动,切实增强党员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挖掘水利文化。致力于打造特色鲜明的水利文化,坚持兼收并蓄的原则,融合古代“天人合一”、“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和现代“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总结形成了“两项治水原则”和“六大治水理念”,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现代治水理念的内涵。依托“献身、求实、负责”的现代水利行业精神,传承和借鉴以“三过家门而不入”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代表的红旗渠精神,培育凝炼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克难而进、争创一流”的治水精神,为加快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三是弘扬传统文化。围绕筑牢提升水利发展境界文化根基,坚持在传承中体现时代特征,对“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等传统美德和古代先贤有关水的论述,进行解读和诠释,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水利特色,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涵养心灵功能。并在深入发掘莒文化内涵基础上,制定了莒县水利人具备的“八项基本素质”和遵循的“十项行为规范”,促进了干部职工素质提升、行为规范。以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凝聚人心,深入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年底对职工家属进行一次慰问,争取他们对水利工作支持;老人节时对退休职工进行一次走访,倾听他们对水利发展建议;给职工送生日礼物和祝福,使他们感受水利大家庭的温暖。
四是打造廉政文化。面对水利大投入、大发展良好形势,坚持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保障干部安全、工程安全、资金安全,促进水利事业健康发展。突出教育基础作用,编写了水利系统反腐倡廉“三字经”,深入开展了“廉政文化进工地”活动,实现了廉政教育全覆盖。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创新实施了党风廉政和水利工程“两个建设互促共进五步工作法”,即:第一步,在项目法人单位成立环节,实行廉政教育、管理、监督关口前移制;第二步,在招投标环节,采取严格程序和全程监督结合制;第三步,在开工前的准备环节,实行岗前集中廉政培训制;第四步,在施工环节,实行跟踪审计和质量监督制。第五步,在竣工验收环节,实行工程廉政工作报告制。五步工作法的实施,从根本上筑牢了“工程堤防”和“廉政堤防”。注重监督的制衡作用,利用县电台开播了互动式栏目《水利园地》,在宣传水利政策法规的同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开展廉政风险防控,按照防得住、控得牢的原则,制定了防控措施,在政务公开栏上进行公示;推行内部监督,成立了内部审计办公室,配套了相关制度,定期对单位财务收支、水利工程建设实行审计;引入外部监督,探索推行了纪委、检察院、财政、审计四部门联动的外部监督机制,对水利工作和职工行为进行全过程常态化预防监督。
随着文化建设深入开展,逐步构筑起了“以党建文化为引领、以水利文化为支撑、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廉政文化为保障”莒县水利文化体系,有力的促进了全县水利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去年以来,共投入资金5.4亿元,完成了10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袁公河治理一期工程、2011年度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等8项重点水利工程。2011年度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在省级绩效考评和三年总验收中获得优秀位次,莒县成为全省仅有的5个直接进入下一轮扶持范围的区县之一;莒县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经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典型,并被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县。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本栏目由日照市水利局 主办
新闻推荐
本报莒县讯(通讯员 来庆鹏 刘玉兰)为进一步加强生猪定点屠宰场规范化管理,确保全县猪肉市场安全放心,近期,莒县加强生猪定点屠宰场资格审核工作。据悉,此次资格审核莒县共申报生猪定点屠宰场...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